呼吸之间,体味生命最真实的底色
国内首个口罩艺术展开幕
本报讯(记者 牛立超 摄报)“呼吸”这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因为疫情变得格外引人关注,毫无忧虑地走上街头、走过山海之间,体验呼吸的畅快成为时下大多数人追求和期待的事情。5月30日,“呼吸之间”口罩艺术展在新桥美术馆启幕。据悉,此次展览是新桥美术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举办的首次展览,也是国内首个在当前背景下围绕“呼吸”主题策划的艺术展览。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
展览共展出60余件艺术作品,参展的艺术家中,既有夏阳、丁立人、李山、孙良、张郎郎、罗小平等艺术名家,也有刚刚起步的青年新锐。作品的形式多样,有属于当代艺术的生物艺术、影像、装置、雕塑作品,也有探索东方艺术特色的书写、水墨、民间艺术、大漆、岩画等,还有不少充满希望和童趣的儿童绘画。
“这种混杂与不平衡,甚至有点错愕的状态才是当下艺术界各自生命最真实的底色。”此次展览策展人满意介绍,以“呼吸”为主题,不仅是指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更是一种象征与隐喻,通过“呼”与“吸”这一对充满矛盾性的词汇,来反映和嫁接当下文化艺术面临的种种问题。“人只有呼吸顺畅,才能身心逸乐,只有正视问题,才能转危为机、跳出困厄,增强文化艺术内部的免疫能力。”满意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激起更多有意思、有价值的文化艺术话题,听到各个层面主客体不同的声音,以达到真诚对话的目的。
“身体的细菌需要口罩来抵御,心灵的细菌同样需要防范。”当代知名艺术家丁立人表示,此次展览将艺术与口罩相结合,表现形式很新颖,非常贴近时代。多种形式的碰撞对于反思当下文学艺术的现状极具价值。艺术家孙良同样肯定了这一展览的创意:“口罩是疫情之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社会符号,它不是简单用完就可以丢弃的,通过艺术的形式进行二次创作是抗疫主题创作的再升华。”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不同配色的口罩被佩戴在人体头部模型上,或集中摆放在一起,或搭配放置在作品前面,随处都可以看见(见上图)。
现场展示的作品中,不少为艺术家们在疫情时间的居家创作。“疫情打乱了所有的工作和生活,我唯一能做并且想做的事情,就是用泥塑这一自己擅长的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碰触、刺痛、甚至碾压。每天做1件,连续做了40多天,我给它们命名为‘隔离期手记’。”雕塑家罗小平介绍,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表达疫情之下的悲悯心情。在展览现场,罗小平的一件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它刻画的是疫情中母亲的形象,取材于那则令人印象深刻的新闻:90岁高龄的母亲,将60岁感染新冠肺炎的儿子送进医院,并手写书信一封“儿子要顶住”,殊不知儿子已经离开了人世。这些文字被原汁原味刻在作品上,读起来令人动容。
有的作品虽然从表面上看与抗击疫情关联并不大,然而内在却有着天然的逻辑。艺术家黑月带来一组瓷器与铁链的组合作品,瓷器呈倾斜状,铁链的重力作用让这一倾斜感加剧,链条上的斑斑锈迹更是让观众印象深刻。黑月说:“希望通过这一艺术形式营造一种符合疫情之下大众心理情绪的紧迫感。”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