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坊桥镇上的周记小热昏梨膏糖
张金泉
佘山陈坊桥小镇上,先前在辰山塘西侧那条热闹的南北小街两边有不少小商号,有卖南北杂货的,有卖油盐酱醋的,有卖豆制品和黄豆芽的,有肉庄鱼行、布店绸庄、茶馆米行、酒馆饭店、剃头补牙,还有棺材店等等。这些商号都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门面,有的还有标有“X记XX南北杂货行”等店招店牌,唯周长生家是靠唱小热昏、摆摊头、卖梨膏糖谋生的摊头。所谓“摊头”者就是无门面、无字号,没有买卖的固定场所,在街上将所卖物品陈列于地面或用支架(凳子)支起的搁板上叫卖的一种营商方式。那个时候,周家除刮风下雨、天寒地冻、酷暑恶热等异常天气外,总是在陈坊桥小街的弄堂口安放两只三脚马,上面搁一块木板,再将盛有各色梨膏糖的木盘子摆放在上面,开始做生意,生意也很兴隆。那时经商买卖不需工商登记,也不用食品卫生和场地许可证等,所以他们的经营非常方便灵活。
周家经营的梨膏糖是在自己的家里将白糖等原料先加热熬制,再用模子浇成方块,冷却硬结后论板、论块卖,一般没有包装,买来就吃,很是方便。周家的梨膏糖品种主要有糙白色和灰褐色两种,灰褐色的叫药草梨膏糖,里面掺有中药成分,据说能治疗咳嗽,含在嘴里甜蜜蜜、很清香、很润喉。梨膏糖的价钱比较便宜,买的人很多,尤其是小孩。我小时候每逢春节到陈坊桥去玩,也常常用爸妈给的一点点钞票买些梨膏糖吃吃,再买个洋卵泡吹吹,把钱用光,也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周家卖梨膏糖在招揽生意方面不是简单吆喝,而是用唱小热昏的方式来聚集人流、扩大影响,从而达到广为推销之目的。周家梨膏糖摊主周长生,脸上好像有出痧子的痕迹,原籍浦东川沙周浦,听说曾拜姚慕双、周柏春学过戏,不知什么原因后来到了陈坊桥镇,以唱小热昏卖梨膏糖为生。久而久之,也唱出了一点小名气,卖出了一点小名堂。那时,只要一提起陈坊桥镇周家小热昏卖梨膏糖,可以说附近无人不知。时至今日,陈坊桥镇及周边的老年人都还记得昔日唱小热昏卖梨膏糖的情景。
小热昏,以前曾是一种流行于苏浙沪地区的、带有谐谑味道的曲艺式演唱,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开始时因其演唱往往带有些戏谑官府、说评时弊等敏感内容而受到限制,因此,艺人们用了小热昏这个自嘲的名字,意思说由于自己热昏了头以后才唱的,唱得不是真话,是瞎话(胡说),而且还有个“小”字,上面也就无法追究了。后来这个演唱名称和演唱形式被保留传承了下来,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常常有它的身影。陈坊桥镇周家唱小热昏主要节目是《济公》。那时与周长生搭档的好像还有他的一个女儿。每当中午时分,只听见当当的小锣声,就知道唱小热昏卖梨膏糖开始了,不少上街的人就会往那里去。周长生和女儿一搭一档,说唱兼有,先说一会小热昏,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往往要卖一下关子、刹一刹车、停一停,接着就开始推销早已摆好的梨膏糖。你一板(好几块连在一起的)、他几块,很快就会卖掉不少。接着,再唱一段小热昏,又卖一回。
小热昏是以叙为主、夹唱为辅、分日接唱、长篇分段分回的形式来表现的,尤其是像《济公》这样的长篇,凭口讲演、连说带唱,叙述事件、抒发情调,或悲或喜,情节曲折,铺陈得当,如同说书一般,很受欢迎。卖梨膏糖说唱时,每天弄几段,待商品卖得差不多时,就来个“请听下回分解,明朝请早”。不少人往往被故事情节吸引住,今天来了明天还要来听。至于梨膏糖,今天卖脱一点,明天又会卖脱一点。这样,周家的梨膏糖生意也能不断地兴隆起来。用当今的眼光来看,唱小热昏卖梨膏糖的办法与现在商店门口放音乐、搭台搞演出、搞活动等招揽生意的做法如出一辙,毫不逊色。
现在,陈坊桥甚至全松江已很难看到梨膏糖的踪迹了。但在苏州等地还能见到,不过吃的人已很少了。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