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回民馆
(上)
沈松棠
回民馆最早是开设在长桥街对面高家弄西侧,名叫“清真馆”。上世纪50年代搬迁到妙严寺对面后改名“回民馆”,80年代初谷阳路上开清真馆后又改名“回民饮食店”。松江人仍然习惯叫“回民馆”。
回民馆坐落在中山中路上,坐南朝北,在松江岳庙的东南面,街对面是妙严寺。东边是住户和建材商店;西隔壁是收购旧衣服、钟表等旧货的调剂商店;西面是豆制品商店和水产门市部,再西面是酱园的门店和烟纸店。
回民馆有两个门面,东门面只有5米进深,南面是居民住房,北面临街是一排矮窗,白天全部卸下来,晚上装上去,矮窗下有两只大灶,烧煤饼的,主要是煎葱油饼、烙羌饼和煎羊肉锅贴用的。灶头南面并排放着一张操作台,东墙边放着大摊口面缸,西面有个门洞,与西门面相通。西门面有上下两层,上层主要是办公和放原材料用,只有十几个平方米;下层西边临街是熟食间,3米进深,约四五个平方米,供应熟牛肉、羊肉、羊脚等;熟食间东边是两扇玻璃大门,“回民馆”三个大字在大门和熟食间上方。玻璃窗上写着八个字:本店清真,外菜莫入;熟食间南边是售票处和店堂,店堂靠两边放七只方桌,每桌周围放四条长凳。再里边用矮墙间隔,上面是玻璃窗,东边开扇门,一直到河边都是厨房间,约有七八米进深。厨房间东边是一排烧烟煤的大灶,最南边是一只大接口锅,一年四季都不断火地烧牛羊肉,旁边一口大锅煮面条,再边上是烧菜的炮台灶。西南角有拆卸整只羊的地方。厨房正中放着一张大操作台,旁边是块大砧墩。
回民馆职工以回族人员为主,有阿訇王振海、原长桥街上大麻子饮食店对面卖羌饼和羊肉锅贴的徐开明、挑着羊肉担子走街串巷高喊“吔,卖羊肉欧”的矮又胖的绍兴人鲍金泉,还有孙玉琴等人以及“羊肉十人组”的部分人员。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回民馆新吸收青年职工,人员状况才有了改变。这时,回民馆有职工约20人,分为早晩两班,晚班人较多。
回民馆早晨供应羌饼、葱油饼、牛肉包子、阳春面、羊杂汤等。中午到晚上供应羊肉锅贴、羊肉汤、浇头面(阳春面上加洋葱牛肉丝等菜肴)、两面黄炒面,还有炒牛肉丝、牛肉片、炒三样等菜肴。
回民馆的葱油饼是用热水和面,制作时加油、盐、葱花,煎时放少量油,油被饼吸收后再放油,反复烘煎至两面金黄,此饼葱油香味浓郁,吃口软糯,有层次耐饥,深受顾客欢迎,每天早上都要排队购买。不像现在有的葱油饼用温水和面,成品放油中炸煎的,中间没有油,吃口发硬。羊肉锅贴是回民馆的当家品种,馅心用羊肉加调味品后再添加切碎的洋葱调制而成,煎时就香气扑鼻,每天要用一包多面粉,做两三千只锅贴,一到晚上是一锅连着一锅地煎,有时半夜12点还关不了门,最晩到凌晨2点多钟才收场。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