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09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0年09月23日

粗茶淡饭的诗意

陈益

竹枝词,是一种介于民歌与古诗间的文体。常常以雅俗共赏、诙谐风趣的表现手法,抒发情感,状写风物,记述时事,受到大众读者的欢迎。《上海历代竹枝词》中,有很多首作品形象地描绘了沪郊农村饭稻羹鱼的生活,人们看待艰辛农事、沉重租债的乐观,在粗茶淡饭中散发出质朴的诗意。对于今天的人们如何珍视粮食,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仍然有诸多启示。

“菱角青青豆荚黄,秋成风候未全凉。老农屈指稻将熟,下马试看乌野香。”下马看、乌野香,都是水稻品种的名称。经验丰富的老农,一边看着田野景色,一边掰着指头,仔细计算什么时候可以开镰收割。对即将到来的丰收的渴盼,对辛勤劳作成果的期待,溢于言表。

“蚕豆花收麦浪沉,漫忧疰夏病相侵。呼儿牵浆前村去,轧轧蛙鸣溪岸深。”这一首,描写了江南水乡农村的习俗:每年到了夏至日,很多农户会用蚕豆和麦子煮饭,称作夏至饭。吃了以后,可以不得疰夏病。并且不许孩子坐在门槛上。正是田鸡(青蛙)叫得很响的时节,农民纷纷给稻田牵浆(灌水),以确保水稻顺利生长。“黄梅小暑雨纷纷,透水新苗几遍耘。才过三时三伏到,踏车好趁晚风熏。”伏天到了,气候炎热,趁着晚风吹拂,赶紧去田头踏水车,给稻禾灌水。吃苦耐劳,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生活习惯。

显然因为饱经稼穑之苦,人们愈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果实。“田田莲叶发红蕖,山槛林亭面面疏。淡饭粗茶随分足,好留异代子云居。”这首竹枝词的附注里,还引用了长蘅《小葺檀园初成》中的诗句:“若肯重来留十日,不辞淡饭与粗茶。”满足于淡饭粗茶,作为一种生活的常态,却能绵延不绝,世代相传。因此,即使是到了新桃换旧符的除夕,都不忘记家人住的是“穷檐”,今年仍是“瘦年”,左邻右舍都没有铺张的意想,不约而同地节约从俭:“除日何曾除旧逋,穷檐聊复换桃符。瘦年不约都从俭,爆竹通宵声有无。”

但,哪怕是肥年,有了好收成,日子也未必宽裕。“新谷新丝一例看,医疮剜肉强颜欢。年来岁岁收双担,无裤依然怯春寒。”农民有了可喜的收获,因为春夏之际的开支已经有了亏空,新谷新丝登场,只能济得眼前,却无继后来。按照明清时期的习俗,一亩土地采集的棉花,有一百斤的称为“满担”,两倍产量的称为“双担”。双担无疑是年成极丰的,并不常有。然而,一个农户种棉花三五亩,上缴了官租以后,还要偿还债务,辛苦经年,到头来依然敝衣败絮,甚至连御寒的裤子都没有。

另一首竹枝词,从一个侧面描绘农民的愁苦:“节交立夏记分明,吃罢馄饨试宝秤。惭愧阿侬消瘦甚,今年身比往年轻。”按照传统,每年到了立夏,人们都要称体重。今年比往年体重减轻了许多。消瘦显然是忍饥挨饿的结果。这样的心境,怕是整天惦记着减肥的人难以理解的。淡淡的忧伤,更反衬出那个时代的社会不公。

幸而,生活在江南水乡,土地膏腴,天道酬勤。一分耕耘总能换得一分收获。“上脉膏腴农力勤,五风十雨趁耕耘。春收豆麦秋收稻,不断山歌柳外闻。”田畈里响起的山歌、田歌,始终是那么悠扬。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作为“非遗”传承。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