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3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1年03月04日

左琴右书

胡建君

传说中,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琴的早期形态应是“巫师琴”,大致兴盛于夏商时期。那时的琴师“精述阴阳,晓明象纬”,有呼风唤雨、未卜先知的神秘力量,可以“抚一弦之琴,则地祗皆升;吹玉律,则天神俱降”。据《太平广记》记载,商纣王的琴师师延就是这样一位神奇人物,却被无道的纣王当做普通乐工,以供其夜夜歌舞升平之用。师延为免于刑戮,不得不演奏“迷魂淫魄之曲,以欢修夜之娱”。一方面说明当时琴师所具有的神职属性,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巫师琴已开始衰微。

而琴真正脱离庙堂巫师,成为文人赋诗弦歌的风流之器,大约始于300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经过西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转型,琴逐渐流传于民间,更为士人所喜好,用以抒情咏怀。可以从《诗经》中得到印证: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琴瑟击鼓,以御田祖”“椅桐梓漆,爰伐琴桑”“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等描绘……从此,“古来名士,多所爱好”,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文人与琴,共同谱写了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也贯穿于历代美术史的华章之中。

《琴赋序》云:“神农氏造琴所以协和天下人性。”《琴操》称:“伏羲作琴。”琴与文人同呼吸、共命运,人们亦将它的创制推向久远的神农、伏羲、尧舜,以附尚古之风。相传伏羲斫桐为琴,绳丝为弦,初定五弦,以具宫商角徵羽音。后来周文王思念死去的儿子伯邑考,添了一弦;周武王伐纣,为鼓动士气,又添一弦,于是成了后世流传的文武七弦琴。

琴形象天地,气包阴阳,玄妙而通灵。在形制上,乃人身凤形,含头、颈、肩、腰、尾、足。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与周天经纬、年岁天数相合。琴宽六寸,法上下四方“六合”。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琴面上圆而敛,法天,背板下方而平,法地,所谓“天圆地方”也。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琴底部有龙池、凤沼两个音槽,龙池八寸通八风,凤池四寸合四气。如此,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精神。

早在先秦时期,琴已成为文人手中弦歌的重要工具。孔子无论在杏坛讲学,或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幽兰操》亦应运而生。正像后世文人画家“依仁游艺”的道艺观一样,孔子游心兹艺,虽学琴,但并不投入全部精力,也弹琴,但不以此为业,只是将琴作为修身养性的工具。对于文人琴而言,“知其音”倒在其次,而“得其意”更为重要,执着的不在于技法本身,更在于意境和氛围。这与兰、梅的格调与境界,若合符契。

苏东坡云:“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抚琴吹箫、对酒当歌,吟诗作画,一直是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优雅空明的场景也一再出现于历代绘画之中,千载之下,仍令后人遥想追慕。文人以琴为寄,发抒本心,申舒性灵,偷得浮生半日闲。东坡《和王胜云》有云:“斋酿如澠涨緑波,公诗句句可弦歌。”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