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浜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和郊野单元规划试点助力生态迷你小镇建设
千户村民“以房换房”
自愿申请率已达94% 一期安置房10月份完工
一期安置房建筑工地上,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
记者蔡斌/摄
记者 张晋洲
新浜镇南杨村,往南是金山,向西是青浦。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的沈彩辉,眼下最盼望的,是镇上的安置房早点建好,自己就能从村子里搬到集镇上去住了。让沈彩辉实现这一搬迁愿望的,是新浜镇启动的一个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得益于这个项目,未来两三年内,全镇将有1000多户散居在偏远村落的农民,通过“以房换房”住进集镇。农民搬迁后腾出的土地,经过综合整治,可新增逾万亩高标准设施粮田。与此同时,新浜镇还将通过郊野单元规划试点,为建设用地做减法,为农业用地做加法。
土地整治,千户村民搬迁入集镇
指着一字排开的9户农家小院,61岁的沈彩辉有点感慨:“只剩我一户人家还住着了,小孩和老伴也早住到松江城区去了,平时还得给大伙照应下房子。”
距离新浜集镇3公里,地处三区交界,交通不畅,沈彩辉所在的村民小组已几乎成为“空心村”。当去年听说镇里要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可以签下自愿搬迁协议,住到镇上的安置房里,沈彩辉第一个签字。他说:“我们这250户人家,只有两家人家不愿搬。”
村里的房子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老房子,在村民们眼里,质量都不算好。一遇上台风、暴雨,住在里面就有点吓势势。“年纪大了,房子要漏了,哪能办?”沈彩辉总有些担心。而偏远的地理位置,加上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农业发展区的定位,征地动拆迁只能是村民们遥不可及的念想。
去年10月,新浜镇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启动,让这些村民们看到了希望。这个总面积10626亩的试点项目,将通过三年规划实施,完成南杨、许家草、林建和陈堵4个行政村中45个村民小组所属农户的自愿换房安置工作,涉及1127户村民。
“到现在为止,自愿申请率已经达到94%以上。”新浜镇党委书记浦全林说,土地整治项目为农民改善居住条件搭建了一个平台,而不同于征地动拆迁,整个项目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农民自愿搬迁为原则。
身份不变,一套民宅换来两套房
新浜文体活动中心对面,500多名建筑工人正在一片建筑工地上紧张地施工。这个由12栋小高层组成,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的一期安置房工程,将于今年10月份完工,并陆续交到农民手中。“13.7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就这两天招投标结束。”浦全林告诉记者,这里将成为新浜农民的新家。
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方案,农民自愿签下搬迁协议后,按照农民家庭批准的176平方米面积,可以换取集镇上同等面积的安置房。新浜镇副镇长张军辉给记者算了笔账,“以房换房”后,每户农民房屋资产将升值至少58万元以上。“所有新建的安置房,全部具有完全产权证。”张军辉强调说。
“住到镇里,看病、买东西总归要方便多了。”对于未来搬进集镇的生活,沈彩辉不无期盼。他说,蔬菜不能种了,鸡鸭也不能养了,开支肯定会比在村里大,但176平方米能换镇上的两套房。他打算一套自己住,另一套用于出租,“每个月的租金可以补贴家用。”
不仅如此,1000多户农民搬进集镇后,农民的户口性质不变。“农民宅基地腾出后进行平整、复垦,新增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农民就能享受到更多的土地收益。”浦全林说。
优化用地,建设用地大规模减量
农民腾出宅基地,复垦后换来良田。在新浜镇,另一个在全市率先试点的项目——郊野单元规划,则将通过优化用地,为该镇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两天我们又签下了141亩地的协议,马上就能清拆了。”张军辉告诉记者,此前全镇已经完成155亩建设用地的清拆,等待复垦后重新规划利用。张军辉口中的这些数据,是新浜镇郊野单元规划项目试点的重头戏,即通过对集建区外的低效工业用地、零星农村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的拆除、复垦,实现建设用地的减量。今年计划完成81幅地块共计514亩工业用地的减量目标。
根据规划,新浜镇最近三年内将完成2350亩地的减量目标,远期减量总面积5850亩。这些减量用地三分之二将通过拆除、复垦,成为新增耕地,剩余部分则用作集镇、工业园区的建设用地增量指标。在浦全林看来,通过土地利用的“加减法”,不仅优化了用地结构,还将有利于农业集约化、产业能级提升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将新浜镇打造成“白天繁华、夜晚宁静”的生态迷你小镇。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