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夕光影不虚度 乐用文字话此生
——访业余作家王平华
□记者 周雨余
业余作家王平华,1953年出生于上海,现居松江。说到自己的经历,他笑谈自己务过农、做过工、从过政,人生经历丰富。60岁时,他开始拿起笔写往事、写感想,用这种方式回味生活。他的文章曾在《新民晚报》《徐汇报》《宝山文艺》《上海纪实》《湖区旅游》等杂志和报刊上发表。目前,王平华在上海经营三家公司,平时工作比较忙。“虽然工作很劳神,但多亏了我有写作这个爱好,让我乐在其中。”王平华乐呵呵地说。
经历风雨自强不息
受“文革”影响,小学毕业后,王平华没有继续学业,去了农村生产队参加劳动。
“那时候真的很辛苦,家里吃饭都成问题。”王平华坦言,在计划经济年代,粮食、布、糖、香烟、火柴等主要生活用品都要凭票供应。他父亲每月定粮只有14公斤,根本不够全家人吃的。“吃饭是个大问题,每天都半饥半饱,半夜饿醒了,就干瞪着眼直到天亮。”王平华说。
上世纪70年代末,王平华终于不用再为吃饭问题操心了,他在工程队里当起了架子工。王平华介绍,架子工就像是“竹匠”,具体工作就是用毛竹和竹篾去制作建筑物外搭的脚手架。那时候的王平华没有想到自己以后会经商,还经营得风生水起。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王平华成了上海第一代个体户,拿到了宝山县001号工商营业执照。经过多年的拼搏,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后来,还被推荐当了宝山区政协委员。正是这段经历让王平华增加了生活阅历,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生病是写作的契机
“真正改变命运的不全是机遇,对事情的态度也非常重要。”2012年5月26日,王平华被确诊患了肠癌,他坦言当初知道这个消息后自己也不知所措了。“从检查室出来后,我坐在医院大门口的台阶上,坐了很久很久。”王平华说,“我那个时候很迷茫,也不晓得自己到底会怎么样?”
“这个病是我开始写作的契机,我觉得我的人生得留下点什么。”谈及当时的情形,王平华百感交集,“尽管外科手术很成功,但是为了防止癌细胞扩散,伤口愈合后还需要化疗。”年岁的增长加上身体的不适,让王平华思考起生命的意义。“我当时就想,如果自己有什么不测,能给后辈留下什么东西呢?”他说。
别人都想给后人留下财富,而王平华却更想影响后辈的思想。“我自己就是深受祖父的影响,所以一路走来不怕困难。我认为如何对待困难的态度是最重要的!”王平华告诉记者,祖父是他心中的楷模,他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到在上海市中心拥有四间门店的生意人,从一贫如洗到有200多亩地,他的经历太值得写了。
经过5个月孜孜不倦地写作,14万字的小说《黄梅天》完成了。王平华祖父纯朴善良、仁厚大度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的经历让人唏嘘不已,《黄梅天》也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欢。谈及读者对这本书的赞美,王平华笑着说:“我这本书的语言浅显易懂,这就是他们喜欢阅读的原因吧!”
晚年生活更精彩
《黄梅天》的出版仅仅只是开始,现在的王平华把写作当成了一种乐趣。随时随地记录生活点滴是王平华的爱好。“前几天腰疼,我就躺在床上写,疼得不得了,但是就想写作,还坚持写完了手头上的这篇文章。”
别人在休息的时候,他在写作;别人在玩乐的时候,他还在写作。“只要有时间,我就去观察生活,有灵感就把它写出来。”对写作的热爱让王平华的生活更加多彩,发表了作品的报纸、杂志都被他收藏了起来。“这都是对我的肯定嘛!最近我的另一本书《生活的脚印》也出版了。”王平华笑着说。
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可燃”,这个名字有双重含义。第一层意思是寓意蜡烛精神,王平华说自己属于奉献多、索取少的人;第二层意思则更加发人深省,他说人最后的归宿,往往是燃烧以后消逝在宇宙中,这是很多人的必经之路。王平华说,“可燃”这两个字非常符合自己的定位,他也会勉励自己初心不变。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