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2年11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焦点关注
2012年11月20日

是理想更丰满,还是现实更骨感?

——“90后”大学生的职场元年




□记者 王晓慧/文 蔡斌/摄

日前,“‘90后’实习生拒订盒饭”事件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在一次电视台策划会上,主任对一名实习生说:“麻烦你开完会给大家订盒饭,按人头,我请客。”结果该实习生认真地说:“对不起,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我不会做。”

对此,网友们的意见褒贬不一。大批“90后”大学毕业生从今年开始由象牙塔走入社会,他们对于未来的期待如何?对自己的生活有怎样的规划?是不是既有丰满的理想,也做好了面对骨感现实的准备了呢?

“实习生该不该订盒饭”大讨论

11月17日,记者在文汇路商业街随机采访了10名大学生。在“实习生该不该订盒饭”的问题上,他们的意见分为个性鲜明的两派,6名同学不赞成,另外4名同学则认为“实习生订盒饭”是合情合理的。

“为什么实习生就要低声下气、夹着尾巴打杂呢?”大二学生黄佳讯是职场陋习的坚决批判者。他认为:“无论是正式员工,还是实习生,大家都是平等的。‘实习生应该订盒饭’、‘实习生应该端茶倒水’等等给实习生订下的潜规则,其实是上一批人不懂得为自己的权益去争取,我们是去实习的,是去学习技能的,订盒饭不是我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我们的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已经决定了我们独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那些属于之前几代人的职场陋习,我们不愿意接受。”

就读于英语专业的任媛媛从大一开始就在市区的一家培训机构担任助教,她是持肯定态度的4名同学之一。“刚刚去做助教实习生的时候,确实什么都不懂,怎么编文件目录、文档里用什么字号、怎么插入表格都要从头开始学。我也订过盒饭、打扫过卫生,遇到了很多琐碎又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但这些事情都让我很快地融入团队中,让我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圈,工作上手更快。我想,对于那些抱着‘实习生不应该订盒饭’观念的同学来说,如果他们真正地出去实习过,也许就会改变观念了。”

职场如江湖,要在其中生存,不仅需要智商,更加需要情商。在松江某企业担任人力资源部主管、阅人无数的“80”后孙燕鸣已经深谙此道。对“实习生该不该订盒饭”这一讨论,他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跑腿打杂是每个人初入职场的必经之路。事情虽小,但能够以小窥大,这个阶段是陌生人认识、了解自己的重要时机,越是对这些小事情不计较的实习生,往往能更好地融入到工作中去。这些小事、杂活都是职场新人积累经验和人脉的过程,没有一个人不是在吃过亏之后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人不可能一直当实习生,而这一阶段的长短恰恰取决于你能否放低身段,能否摆正一切皆是学习的心态。”

孙燕鸣曾经带过两名“90后”实习生,对于“90后”实习生的独立意识和权益意识,他很赞赏。“他们都是非常聪明的实习生,很多东西一点就会。与他们相处下来,明显感觉到他们比我们更加自信、更加有权益意识。比如说,之前我和同学去做实习生的时候,很少会有人主动提出实习期工资的问题,‘80后’似乎更喜欢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但这两名‘90后’实习生就会非常明确地提出实习待遇这样的问题。”

但是,在与一些“90后”新人交往的过程中,孙燕鸣也有感到困惑的地方。“我不知道那些对我们这代人普遍适用的道理对他们怎么就行不通了呢?我们去校园宣讲会,有很多学生通过邮件投简历到我这里,邮件的主题是他们随手敲上一堆字母,我收到邮件的时候还以为是病毒。‘90后’个性张扬、不循规蹈矩,这些我都可以理解,但是很多基本的往来礼仪,有些人真的该好好学习一下。”

“年轻就该去闯一下”的择业观

“感觉比我们年长的那些人都希望进入国企啊、事业单位啊。我不会去国企、也不会考公务员,虽然这种稳定的工作旱涝保收、福利待遇好,但是我不想要这样的生活,我觉得年轻就该去闯一下。”表达这样观点的人是张洪捷,1991年出生,今年大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

张洪捷,是典型的“90后”大学生,衣着时尚、有个性,有独到的思想意识,对社会规则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在与记者的交谈中,面对当下的社会经济等问题,张洪捷侃侃而谈,记者能够感觉到他表达观点的方式很直接、甚至可以说是毫无顾忌的。

“我的朋友和同学也交流过关于选择工作的问题,我们这代人大都喜欢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工作,不喜欢一成不变和墨守规则,不想一辈子对着同样的生活。”张洪捷说。

用出生年代来命名一代人,源于1998年《萌芽》杂志社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一批1980年代的青少年作家,舆论给了他们一个“80后”的统称。

年轻就应该多努力,尽情追逐自己的梦想。这也曾经是“80后”的择业观。

在“80后”刚刚横空出世的时候,“60后”、“70后”对“80后”也多有责难,“80后”曾经被贴上了“太自我”、“垮掉的一代”这样的标签。而今,“80后”们渐渐步入而立之年,在大灾大难面前也渐渐担当起了责任重担。现在的网上出现了“前赴后继”对“90后”的吐槽。

现在,大批“90后”大学毕业生将进入职场。“90后”在特定的物质、人文环境中长大,他们身上的朝气、理想可以给墨守成规的职场带来新气象,在他们的职场生涯中,社会应该多一些时间的磨练和前辈的引导,多一些关怀和包容,多一些理解和耐心。

“我有理想也很现实”的未来规划

王石青现在是华东政法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大一的时候,她设计完成了松江大学城7校手绘明信片。“学校之前做的一些明信片很呆板,都是照片。如果送给同学感觉也不是很有心意,所以想要做一些特别的东西。加之我平时很喜欢画画。所以就设计了松江大学城7校明信片,而且我觉得涂鸦这样可爱的风格应该很受大学生的喜爱。”王石青说。

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对市场的乐观估计,王石青成立了石瞳涂鸦工作室,她的明信片放在文汇路的一家格子铺里寄售。“我喜欢涂鸦,完全是出于喜欢。虽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画画,只是依靠画家妈妈的耳濡目染,但我用涂鸦漫画记日记,之前还为同济大学出版社的套书做过插画。其实,在我高三毕业的时候,就在酝酿着创业。但又不是单纯想要创业,而是创造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作品。我觉得,如果去和别的公司合作,可能限制就很多了。”

今年9月,王石青在淘宝上开了网店,每卖出一套明信片,王石青就向“关爱凉山”计划里捐出1元钱。对于未来,王石青的思路很清晰:创立广告传播公司,涂鸦工作室将是以后经营内容的重要分支。“涂鸦就是用快乐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现在淘宝店也建设好了,我也能直接收到反馈。涂鸦工作室是我的理想,我要脚踏实地地让它在现实中经营下去。”

石磊和女朋友都是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学生。去年,石磊的女朋友毕业,石磊就在文汇路商业街上盘了一间店面,做起了水晶和玛瑙的生意。石磊告诉记者他开这家店的目的是不想让女朋友到外面工作。“家里也是做水晶加工的,开这个店就是为女朋友开的,希望她能在这里经营下去,同时在学校里学到的设计知识,也可以运用到水晶加工厂的产品中去。”

明年6月,石磊也将要毕业。他的计划是在松江老城区再开分店,他一边经营一边做设计。“现在是有这样的现实条件,我也自然会继续我的设计师梦想。”石磊说。

陈江宁和她男朋友在文汇路商业街三期开了一家服装店。虽然还只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三的学生,但陈江宁说“梦想着开一家服装店也已经梦想了好久了”。她用自己最喜欢的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为服装店命名。“看到店名招牌挂上去的那一刻,我心里莫名地感动,这家店集合了我和男友的心血啊。”说起自己的店,陈江宁仍旧难掩激动。

梦想照进现实,占据了小陈当时的大部分情愫。像王石青、石磊、陈江宁这样,一些家境殷实的90后大学生,“做什么工作”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现实也给了他们这样做的条件。

“出国留学是工作之前的Gap Year”

潘蕾蕾从大一就开始做出国留学的准备了。“很小的时候,送我出国读书就是爸妈的梦想。他们觉得自己当年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他们有能力了就一定要供我出国读书。”潘蕾蕾说:“当然,这只是我出国的其中一个助力,我很喜欢生物专业,这个专业一定要出国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

虽然肩负着父母的期望,但潘蕾蕾对于出国留学有着自己的想法。托福90分,雅思7分,英语成绩优异的潘蕾蕾在今年8月向心仪的学校发去了联系信。“9月份之后,我陆续收到了美国学校的回信和申请材料。现在还在按照各个学校的要求准备材料,马上就会寄出我的申请材料了。”认真的潘蕾蕾希望能够在明年春天就收到名校的offer。

与潘蕾蕾自己一步一步申请出国留学不同,戴燕妮和她的同学是透过留学中介来处理他们的出国留学申请。

“家里人都觉得女生出国留学就像是镀上一层金,再回来找对象、嫁人什么的都算是有筹码的。所以我也只是想申请英国一年制的硕士。拿到offer就去读,拿不到就算了。我身边有不少人都是这样想的,出国留学就是个任务。在我看来,出国留学是工作之前的GapYear吧。”戴燕妮坦言自己出国留学很可能是混个经历回来,她的堂姐就是在去年到英国某所大学攻读硕士,最近刚刚回国,工作还没有确定,就被家人张罗着开始相亲了。

供职于某留学机构的胡亚从2007年就开始从事留学中介工作。胡亚告诉记者:“最近几年里,出国留学的人数一直都是递增的,留学低龄化是非常明显的趋势。从整体上看,我们现在服务的客户越来越多是1990年后出生的、去国外读本科的,申请读国外硕士研究生的客户基本每年算是持平。”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