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4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1年04月13日

上海人民的上海

马尚龙

2001年,有一只广告,借着爱上海的名义登场了,那就是力波的广告片《喜欢上海的理由》。

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广告的“时代意义”。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是上海媒体上,第一次直面且饱含感情地歌唱上海人心中的上海生活上海情调。在此之前所有写上海的文章,永远是在歌唱全国人民的上海,唯有《喜欢上海的理由》不仅歌唱了上海人民的上海,而且还将上海人的情调、温馨和聪慧提到了城市的格调——

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在永远的纯真年代/追过港台同胞,迷上过老外/自己当明星,感觉也不坏/成功的滋味/自己最明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城市的高度,它越变越快/有人出去,有人回来/身边的朋友越穿越新派/上海让我越看越爱/好日子,好时代/我在上海,力波也在。

《喜欢上海的理由》并不是力波啤酒的第一只广告。力波品牌诞生于1987年,是上海最早的合资啤酒品牌。REEBisBEER——力波就是啤酒。到了90年代中期,被后浪“三得利”冲击得很狼狈。

1999年,力波啤酒找来了关锦鹏拍广告,企图以“上海男人”的形象,找回力波的自信。广告片里,父亲在元宵节为孩子扎兔子灯,广告语是“有了你,生活更有味道”,“力波啤酒,男人本色”。

这是力波对三得利的第一波反击,但是很快就败下阵来。20年前的上海男人,正饱受龙应台1997年的《啊,上海男人》给上海男人带来的委屈,一个温和柔软的上海男人形象,无法激发上海人对力波啤酒的好感。

第二年,力波逆向思维,力图塑造硬朗的男性形象。足球教练徐根宝手持一杯力波啤酒,用标准的“上普”(上海口音普通话)一字一顿:我要塑造一个中国的曼联/我一定会成功/力波啤酒/不搏不精彩。

这个广告,对徐根宝是有价值的,对力波啤酒本身,看不到价值。结果证明,“重口味”“硬朗人物”是错误的感觉,与年轻一代的距离走得更远。力波仍然没有打翻身仗。

2001年,力波啤酒发起了第三波攻势,他们终于找到可以登陆的“诺曼底”——上海风情、上海格调、上海生活,写出上海人喜欢上海,梳理出上海人喜欢上海的理由——

《喜欢上海的理由》这首歌的歌词作者陶为民,是一位广告人,这是他平生所写的第一首歌,当年的他,只是一名国际广告公司的文案。

陶为民回忆说,这首歌词的原意,并不局限于喝酒“干杯”,还包括“纯真年代”的许许多多“第一次”回忆。

就在当年,力波扳手腕扳赢了三得利。力波借助了上海概念赢了三得利,但是何尝不是力波为上海做了一个最大的宣告?在此之前,对“喜欢上海”这样的张扬词汇,上海官方宣传还是羞羞答答,生怕过分突出了上海人的上海,而削弱了全国人民的上海,从而伤害了全国人民的感情——想想也真是幼稚而荒唐。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生活,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奠定了上海城市繁华、上海人走向富裕的基础。到了2000年左右,上海人买房子的买房子,动迁的动迁,住房的改善就在这个时候。上海人开始有滋有味地生活了。回头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比得上上海人的住房改善。

所以,“喜欢上海的理由”,是上海人的胜利,是大上海的胜利。

《喜欢上海的理由》是当今海派文化的序曲。

力波啤酒2001年终于抓准了上海消费者的真实情感和想法,市场份额就此飙升。

可惜5年后,这首广告歌的主唱孔佳去世,未满27岁,留下一子,还牵带出一场令人唏嘘的官司,在此不表。

也是可惜,力波啤酒,后来又淡出了。但是《喜欢上海的理由》,20年后的今天,依然亲切。因为在中国,像上海这样值得喜欢的城市,没几个。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