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2年11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十二版:茸城旧闻
2012年11月23日

御医陈莲舫轶闻

陈莲舫医方真迹

陈莲舫中年照

陈莲舫作品《育儿法》正文

 

 

■记者 乔进礼

陈莲舫本名秉钧,号乐余老人,出身于青浦中医世家,是陈氏医家十九世传人。早年随祖父陈涛侍诊,得其传而有所超越。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悬壶上海北海路,求治者门庭若市。第二年,应聘赴湖北为两广总督张之洞治病,逢张之幕僚李平书,与之为莫逆。光绪二十九年(1903)两人与中医朱紫衡等创立医学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又创办上海医务总会,以研究中西医术为宗旨。光绪年间,盛宣怀、张之洞保荐陈莲舫五次应诏进宫为光绪、慈禧治病。任御医值御药房事,封为三品刑部荣禄大夫,颁赐“恩荣五召”堂额。

其足迹遍及江、浙、皖、鄂、湘、直、粤诸省,有“国手御医”之称。后以年老南归,寓居上海。其精通医理,富临证经验,擅治杂病。立案处方配合灵妙,用药轻灵平稳。丁福保评述其“按语之中庸,用药之渊博,于长沙以下,乃至金元四家、王海藏、张隐庵诸大家之外,别开生面”。为人质朴敦厚,重医德,诲人不倦,常施济贫病。弟子有李子牧、寿时中等三百余人。著作有《加批时病论》《纪恩录》《庸庵课徒草》《女科秘诀大全》。其医案选录于《名医会诊方案》《七家会诊张越阶方案》及《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诸书。

青年受辱  知耻而荣

陈莲舫其父陈垣、祖父陈涛、曾祖父陈佑槐,皆是以行医为业。陈莲舫跟随父祖行医,自幼饱受熏陶,深知医理、药理。然而,青年时医道不很精深,但自以为学医多年,已可妙手回春,于是便打出世代名医的招牌,开始在家乡治病救人了。遇到一些小病,自然是药到病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陈莲舫的信心,经常结交士子文人、官绅大夫。有一次,陈莲舫与朋友交游,听说自己的好朋友钱举人,得了伤寒重症,已经卧床不起,便毛遂自荐,亲自上门诊脉开方。

经过望闻问切之后,陈莲舫自觉已经找出病因,对症下药自当无忧,于是安慰钱夫人说:“大嫂,不必忧心,只要坚持服药调理,自当性命无忧,过一段时间就会痊愈。”钱夫人深感大德,还拿出银两酬谢,陈莲舫以情谊为由分文未收,只喝了一碗茶,表示收取了报酬。正当陈莲舫信心满满之际,谁知吃了几副药,钱举人的病情无一丝好转,反而一天重似一天。请其他医生一看,发现药不对症,但是已经无力回天,最后钱举人一命呜呼。

钱举人病死以后,丧事办得非常隆重,他生前的亲朋好友、门生故旧,纷纷赶来吊唁。陈莲舫听说后,心中十分愧疚,有心不去、情理难容,只得备了一份厚礼,老着脸皮前去吊唁。在入殓的这一天,钱家院中已挤满了人,钱夫人听说陈莲舫来了,便身穿重孝走到院中,跪在陈莲舫面前,拜了四拜,哭道:“陈家兄弟,多谢你为我夫君治病,现在我家夫君已死,我也没什么好报答你的,请受我一拜,权当答谢了吧!”说着又要磕头。

陈莲舫心中本来有愧,又见钱夫人当众羞辱,不禁愧悔无地,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朋友见他羞愧难当,便拉着他离开了钱家。古人说,知耻而后勇。作为一个医家来说,这可以说是奇耻大辱,而又怨不得别人,陈莲舫下定决心,要刻苦钻研医学,再不能让类似的悲剧,重新发生在自己身上。从此,陈莲舫日夜用功苦读,钻研先人医案,总结经验教训。数年之后,医术大有提高,多次治愈疑难杂症,许多官场的达官贵人,也都找他求医问药,陈莲舫终成一代名医。

行医宫廷 巧用人参

陈莲舫早年曾走科举道路,入龙门书院读书,后来任刑部主事,因仕途坎坷受人倾轧,遂辞职回乡,专意行医。步入中年后,其医疗水平日渐精湛,不远千里四方求医者甚多;陈莲舫的足迹,也遍布粤、鄂、皖、湘、浙等数省,上至王公大臣、封疆大吏,下至士农工商、贫民百姓,求治者甚众,治病也是药到病除。陈莲舫与张之洞、刘坤一、盛宣怀、岑春煊等都有来往,曾为盛宣怀治疗梅毒,因此在上层官场中名声很大。

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软禁在瀛台内,每日忧心忡忡、茶饭不进,眼看着疾病缠身、日渐消瘦,朝廷御医轮番处方抓药,都不见一点效果。当时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听说到这一情况后,共同保举陈莲舫入宫诊视,以救光绪帝之沉疴。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下诏召陈莲舫入宫,陈莲舫到瀛台后,为天子按脉诊治,发觉光绪帝的病情不重,只是抑郁过度、心火上升,导致食而不化、精神萎靡。故而陈莲舫只开了健胃降火的方药。

谁知,光绪帝接过药方一看,连连摇头道:“不行,不行,我的身体太弱,方中必须加上人参。”原来,光绪帝特别喜欢人参,朝廷御医多方诊治无效,就是因为被人参所误。皇帝的病情是越吃人参越重,不用人参又不行,这可难坏了陈莲舫。正在进退两难之际,陈莲舫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陈莲舫在方子上,加上了一个“煨人参”,皇帝一看有人参才勉强食药,几副药之后身体康复。此后,有人问起“煨人参”为何物?陈莲舫答道:“就是把人参剂量加重,再煨成炭。看似还是人参,其实药的作用没了,而且还能消食开胃。”后来,慈禧太后因为服用人参过量,得了人参综合征,太医院多次诊治无效,慈禧太后听说陈莲舫医术高明,治好了光绪帝的病,于是又将他请进宫来。

在望闻问切之后,陈莲舫查阅了太医院的处方,发现太后的药中每方均有人参,明知太后是被人参所误,又不敢不用人参。一则贵人取药,就是名贵药材,堂堂太后老佛爷的药中,没有人参那怎么行。如果换方取药,治愈后太医院必然受罚,陈莲舫又用了“煨人参”这个妙方。一方面处方一样,另一方面人参照用,太后服用之后,果然很快恢复了健康。

伴君如虎 险遭杀身

前后十年间,陈莲舫先后五次奉诏进京,深受皇帝和太后倚重,被敕封为三品刑部荣禄大夫,充御医负责御药房事务,并由光绪帝特颁“恩荣五召”匾额,悬挂在陈府的正厅上。一时间,名满京华,求治者甚众,誉其为“国手御医”。然而,自古伴君如伴虎,宫廷中往往有许多见不得人的事情,只能借助医生瞒混过去,这个时候对医生的智慧,就产生了极大的考验,万一弄不好就会有杀身灭族的危险。

有一次,慈禧太后突然生了重病,神疲力倦、卧床不起,皇宫中不少御医都不能治愈。慈禧太后无奈之下,只好将陈莲舫招来,陈莲舫进宫后,就替慈禧把脉治病。把过脉后,陈莲舫是冷汗直流,两腿只打哆嗦。原来从脉象上看,确是喜脉无疑。当时,咸丰皇帝早已驾崩,太后怀有身孕,必与下人偷情,但这种事怎么能说出来呢?难道其他的御医都诊断不出来?又转念一想感觉不对,他们肯定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陈莲舫心中七上八下,不敢用药。或许,太后也看出了陈莲舫的忐忑不安,随口说了句:“太医,只要看出症候,尽管用药不妨!”陈莲舫心中略感安定,只得咬紧牙关,冒一次风险,于是口中说是偶感风寒,其实却是下了打胎药。慈禧太后本身就懂药性,但是“自病自得知”,只好一声不响地吃了打胎药,病情也就好了。

从此,慈禧太后将其引为心腹,屡屡加官晋爵,对陈莲舫格外照顾。但是,古来福祸相依,陈莲舫一方面深受恩宠,另一方面也被卷入了政治斗争。庚申之变后,慈禧太后年事已高,便与光绪皇帝矛盾加剧,直至想将皇帝除掉。有一日,慈禧趁陈莲舫为其看病的机会,屏退了所有的太监宫女,向他下了一道密旨,要他在给光绪帝看病时,在脉案上做点手脚,并借机除掉光绪皇帝。

陈莲舫接到这个密旨,天天如坐针毡,自幼饱读诗书的他,以一介微臣的身份,去谋害皇帝,是无论如何也下不了手的。可是,违抗慈禧太后的旨意,恐怕后果也可想而知。在这两难之际,冥思苦想多日,陈莲舫终于想到了一个两全之计。既可暂保光绪皇帝的性命,也可权且应付慈禧太后的差事。没想到这样一来,皇帝与太后谁都不买他的账,都对他下了格杀令,陈莲舫处境十分危险。

看透冷暖 回乡造福

陈莲舫自以为是的两全之计是:他在替光绪皇帝看病时,在脉案上写“好喜女色,致成痨疾”。然后,写张诊断交给慈禧,并暗示慈禧太后,可以借助这八个字,废除光绪、另立新君。慈禧太后深知光绪帝已深孚众望,如果此时将其废除,不但得不到大臣的支持,恐怕自己死后,光绪帝必将复辟,那时对自己的名声将更为不利。于是,对陈莲舫如此应付差事的行为深感不满,便产生了杀之灭口的想法。

而光绪帝看了陈莲舫的脉案,委屈之中又生愤恨,因为此时他被囚禁在瀛台,连自己的妃嫔也保不住,竟然还被陈莲舫诋毁名誉。光绪皇帝大怒之下,亲笔写下圣旨:“江南陈莲舫!杀!杀!杀!”将这道圣旨压在枕头底下,意思是等日后恢复了权力,必将陈莲舫碎尸万段。就这样,陈莲舫在皇帝、太后这两面,都埋下了杀身之祸。不久,光绪帝还没来得及恢复权力,就病情加重,一命归天。

第二天,慈禧太后也驾崩西去。光绪皇帝死后,那道要杀陈莲舫的亲笔御旨,被宫廷的一个太监拿到,向陈莲舫敲诈了几千两纹银,才将此事瞒了下来。经过此事之后,陈莲舫越想越是后怕,心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他乔装打扮,混出清宫,逃离京城,径直奔回松江府青浦老家。开始,在民间安心做医生,因其医道高明,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又因宫廷经历,受到了家乡百姓的尊重与爱戴。

当时,青浦另一名医赖嵩兰,诊所也是设在朱家角镇北大街,与陈莲舫相隔不足百米。有一次,一个病人到陈莲舫诊所求医问药,拿了处方之后竟又去赖嵩兰家,赖嵩兰看了处方之后,赞道:“陈先生的方子开得很好,你只要在治疗期间注意温饱和冷热,就一定会痊愈的。”从此,赖嵩兰十分看重陈莲舫,认真吸取陈氏医学的长处,并要求学生把病人送来的陈莲舫处方,一一抄录加以研究。

陈莲舫听说这件事后,便问病人赖嵩兰看了处方后的见解,那病人如实回答,陈莲舫在病人前,大加赞扬赖嵩兰的细心和认真。因为在治疗内科伤病时,温补脾胃、注意冷暖,可以使补中益气的药剂发挥最大药效。后来,两个人便常常探讨医术,成为好朋友、好邻居,遇到难以确认的症候,就找对方加以研究、琢磨。

右手生疮 左手诊脉

陈莲舫晚年,受洋务派盛宣怀的邀请,在其官邸中开设诊所,打出“御医”旗号,任上海广仁堂医务总裁及各善堂施诊所董事等职。千金延聘、盛宴邀诊者纷至沓来,大吏巨商有“小恙辄远道延效,以其号称御医,得一诊以为光宠”,“遇有病家要诊,辄徒步不御舆,贫者却其财”。由此,可以看出当时陈莲舫的声望。

由于,陈莲舫对每一个求医者都热情接待,对贫穷的人甚至免受诊金,因此他的病人可以说是络绎不绝。有时,遇到病重的人,他就亲自跑上船给病人诊脉,没有写字台,就在膝盖上开方,一点也没有御医的架子。谁知,不久他自己的右手指又肿又痛,生了一个蛇头疮,整只右手都肿了起来。

然而,依旧有许多求医的病人。于是,陈莲舫开始用左手把脉,他的医术高明、经验丰富,经过一段时间尝试,发觉左手把脉不比右手差。从此,陈莲舫便开始用左手把脉,治好了许多前来求医的病人。

常言说,医者难自医。虽然,治好了许多病人,可是自己手上的恶疮,却是越来越厉害。原来,陈莲舫名闻乡里,接触各种病人,诊治杂症、秘制丹药,手指上染有百毒,一旦发病比常人痛苦百倍。况且,毒疮生在自己手上,方寸已乱,药石也就不灵了。

陈莲舫虽然服了些外敷内服的药,虽然疼痛稍有缓解,却始终无法根治。1914年右手恶疮再次发作,陈莲舫病逝于青浦老家,享年七十四岁。陈莲舫集世医、儒医、御医于一身,因精湛的医术和独到的学术见解名重一时,其悬壶救世的感人故事,在江南大地广为流传。

◆本版由松江报社、区史志办合办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