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5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1年05月01日

农委主任的书

南 妮

喜欢农村,喜欢写农村的文字。有作协组织的采访项目,也必定先挑农村题材的。土地上的人和事,鲜活而质朴;四季的明媚与凛冽,神秘而诗意。

稼穑一系列农村题材的文章,就这样进入视线,深深吸引了我。白米,米饭,米粥,米糕,油菜,春茶,竹林,池塘……可触可感的事物在稼穑笔下如同一卷卷白描的画。那是多少人心头的爱。春天的播种,夏夜的萤火,秋日的收割,冬天的农闲,四季分明的操劳与享受是这样有吸引力。清新而空旷的田野的早晨,温暖而宁静的乡村的夜晚,老祖宗赐予在土地上生存的人们如此健康美好的生活方式。土地给予爱它的人以回报,而耕作是艰辛坚韧几代人的努力。《稻谷熟了》——稼穑的书名,像一部长篇小说,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的一生,的确如长篇小说般曲折波澜、饱含深情;也如一曲献给田野与四季的长篇散文诗。

稼穑笔下的农村,只写松江。他坚守着他文学的地理意义。他像一个科学家,一生都用手中的放大镜去考察事物。稼穑用来考察松江故土的放大镜,是他心中不变的信仰与他手中勤奋的笔。在《稻谷熟了》一书中,他反复地、感性地、理性地告诉你:土地一定要精耕细作,要“养”才有好地“力”。他批判一切急功近利向土地掠夺的行径。滥施农药、催熟多产、把祖传土地转租给不相干的人种。他的重复像乐曲的变奏,散落于不同的章节中,你听出他的感叹、执着、焦虑与坚持。“只有让土地不老,人类才生机勃勃”。他的土地哲学,其实也是许多事物的共同哲学。

十多年以前,松江区委组织十多位作家采写松江,要出一本书。我选了写松江农业。记得用了两天时间,采访七八个点,有松江农民,养猪场,村委会等等,晚上住宿在宾馆,累得像条狗一样,只有趴着睡的份了。放在今天,哪有这样的力气。最后采访的是松江农委主任。他目光锐利,口才一流,你只要把他的话记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关于三农政策,关于松江农业,其严谨扎实,可入学术报告水准。令我感动的,是言辞之间对农民的感情。松江的农民真是有福了。侃侃而谈的一个小时,他是教授,我是学生。记得农委主任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名字:封坚强。后来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先生与写书作家们座谈,说起他们的农委主任,我对盛书记用了“崇拜”两个字。

若干年以后,机遇使然,与封主任重逢。稼穑正是他的笔名。

岁月改变了许多,但没有改变封主任什么,他依然是那个只要说起土地就双目放光的人。至少在我的身边,从来也没有看到过像他那样对乡村怀有极度热情的人。我们依然叫他封主任。对于被他热爱着的松江的水土来说,他一辈子也不会退休。赞同作家陈鹏举在《稻谷熟了》一书的序中写的:“面对这么一位尽力担当这片土地的命脉,还如此心系文脉的人,我唯有出乎内心的敬意。”

可以想见他的生活方式:节气间,丰收里,艳阳下,果熟时,他必要去田里走走看看,听昔日的部下聊聊近况,与相熟的老农复习种田经。在他的书里,也真的记载着他与那些种田人的情谊。

人,故土上相识相知的人,当然就是你热爱故土的重要缘由之一。于是,为你说起“今年的收成”的老农,做了白领又归乡的新乡村人,会操作各种新式器械的农场主,进入我们的眼帘。

封主任的第二本散文集又要出版了。令人佩服的是,曾经参观过诸多国外先进农业行业的他,除了用大视野与前瞻性来写他的田园笔记外,还始终在通读与农业相关的中国典籍。祖宗的训诫与浓浓的书卷散发在性情而率真的乡土元素笔墨中,淳朴真挚中便有温润与智慧。建议书名就为:《稼穑笔记》,但这样,书作者的名字,就要恢复为原名:封坚强。不知是否有违封主任的低调。

历史记忆是珍贵的,乡村风物是质感的历史记忆。稼穑觉得,他有心做笔记,只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其实,稼穑笔记于松江于上海于中国农业都是珍贵的。我们的来处,我们的将去处。只有头脑里明明白白,才会不忘初心,目标明确。总觉得封主任稼穑,他还是一个田间教授的形象,他似乎在散散漫漫中与你聊天,但语言中总是透示出知识与远见。他的乡间就是他的课堂,随时欢迎那些对土地、对耕种、对劳动、对中国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有兴趣的学生。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