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便“开门七件事” “圈”出邻里“同心圆”
——方松街道15分钟生活圈让生活更温馨、家园更宜居
□记者 张捷
“我们周边有菜场、花园、卫生服务站和新城地铁站,居民不出15分钟就能完成‘开门七件事’,衣食住行在这里都能十分便利地实现。”祥和居民区居委会主任陆丽丽介绍道。近年来,方松街道祥和社区因地制宜、因需制宜,在“圈”中做学问,切实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
“老伙伴”让社区有温度
祥和社区辖祥和花苑和东明花苑两个小区,共有居民76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的居民有1500余人,占比约两成。祥和社区在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开展“老伙伴”项目,以“小老人”帮助“老老人”的理念,召集了7名小区志愿者,每周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
“我结对了7名老人,一般每周一去看望他们。”今年63岁的“老伙伴”负责人袁幼华告诉记者,到了老人家后,她会跟老人们聊聊天,告诉他们近期社区里组织的便民服务,如扦脚、义诊、理发等。前段时间,通过她的宣传,几名结对老人成功申请到了长护险,老人们都非常感谢她。
和袁幼华一样,64岁的王凤珠也是一名“小老人”,她结对了9名老人,90多岁高龄的周本娴便是其中之一。周本娴患有慢性病,由于自己和老伴的眼睛都不好,看药品说明书有困难,因此,她总要等到王凤珠为其整理好药品后,才会放心地服药。
除了“小老人”的身份,王凤珠还是祥和“巧手公益坊”的负责人。每周五下午,包括王凤珠和袁幼华在内的20余名成员会聚在一起,做做手工、聊聊家常。“我们最近在为重阳节做准备,给老人做一些钥匙扣、相框、围巾等物品。”王凤珠告诉记者,“我们一直期待着每周的聚会,大家聊着聊着都成了朋友,老年生活也不孤单了。”
“微改造”让家园更宜居
2018年10月起,方松街道相继在西部和中部区域建设了“弘翔邻里jia+”和泰晤士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考虑到东部区域老年人居多,前往上述两个为老服务中心有诸多不便,为了均衡养老服务设施,街道便对东明花苑小区的老年活动室进行了全面改造,打造“东明邻里jia+”,融入日托、助餐、休闲、文化、健康养生等多元化功能,辐射至周边小区,在居民的“家门口”投入高品质、低门槛、小规模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除了开辟活动场地,祥和居民区还对小区实施适老性设施改造。自2019年起,居委会陆续在两个小区内增添、更新小区健身设备,更换公园内破损的座椅并增加座椅供老人休闲娱乐,在楼道和电梯内安装安全扶手,增设助老坡道。
“我们还对儿童乐园进行了更新,增添了游乐设施,对小区内部道路进行了整修,整体粉刷了楼道。”陆丽丽表示,“微改造”是对空间的活化,更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让熟悉的家园更美、更宜居。
“一站式”让服务多元化
在“东明邻里jia+”约300平方米的公建房内,休闲区、棋牌室、阅览室、康复室、多功能厅、舞蹈房等功能区一应俱全。邻里书画社、舞蹈团、巧手社、读书会、物物交换、咖啡厅等满足了周边居民“进一扇门,做多件事”的诉求。“除了老年活动外,我们还会利用周末时间在‘东明邻里jia+’开展亲子活动、祖辈课堂、咖啡沙龙等,提高场所利用率,一站式满足居民多种需求。”方松街道社区服务办老龄工作负责人蒋静告诉记者。
9月18日,家住祥和花苑小区的刘艳春带着家里的两个孩子一同来到“东明邻里jia+”,参加由她组织的“小禾苗”中秋读书会。现场13名小朋友分享了有关中秋节和月饼的故事。伴着书香,吃着月饼,中秋读书会在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了。“小禾苗”读书会自2019年成立以来,陆续有30多个家庭参与其中。刘艳春告诉记者,后续“东明邻里jia+”会成为“小禾苗”读书会的固定活动场所,“读书会除了给孩子们提供读书交流的平台外,家长也能聚在一起分享育儿经验。”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