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生前观看的最后一部电影
马信芳
上海翻译家协会首任秘书长姚以恩是我敬重的资深翻译家。在市文联我们曾在同楼办公。后来我知道,他是大翻译家姜椿芳先生的大弟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姜椿芳在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领导和直接支持下,创办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正是今天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前身。1932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专家学者姜椿芳不仅成为首任校长和党委书记,同时还兼教俄语。姚以恩经过“国文、政治常识、俄文和其他外国语”的考试,被录取为第一届学员。姜椿芳校长,当时才37岁,风华正茂,同时还担任时代出版社社长和上海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处处长等职务。
作为姜椿芳的学生,姚以恩毕业后留校当起了老师,从讲师到教授,还干过两件大事——编纂《汉俄词典》和修订《列宁全集》。
姚以恩告诉我,姜椿芳是老革命,上世纪30年代曾任中共上海地下党的文委书记,在当时上海这个文化中心,特别是在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中,为了开展工作,他认识了当时几乎所有进步电影、戏剧艺术工作者,并且进一步扩大到文学、音乐等领域里,包括鲁迅。
1936年10月9日,根据普希金小说《Dubrovsky》(杜勃洛夫斯基)改编的电影《复仇艳遇》在上海大戏院首映。这部电影的翻译者就是姜椿芳,看片活动亦由姜椿芳组织。第二天下午,鲁迅与许广平携幼子海婴、侄女玛理一同前往观看。见鲁迅先生到来,姜椿芳十分高兴,递上了为这次放映出版的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的纪念册,介绍册子里有关普希金生平和作品的叙述,就是根据鲁迅先生所主编的《译文》月刊的资料编辑成的。姜椿芳并且告诉鲁迅,这部影片片名译为《复仇艳遇》,是迫于国民党政府电影检查会的一再挑剔而成的。鲁迅带着愤慨的口气说,检查官就是要把作品的题目改得面目全非,让人们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因为影片即将放映,姜椿芳匆忙送给鲁迅两张赠票。未曾料到,这竟成了鲁迅生前所观看的最后一部影片。
那天鲁迅先生回家后,当夜就发起了高烧,但他仍想着白天的观影,于是致信给两位友人,分享观影之乐,推介这部影片。在给黎烈文的信中说:“午后至上海大戏院观《复仇艳遇》(Dubrovsky)以为甚佳,不可不看也。”同一夜又致信黄源:“今日往上海大戏院观普式庚(普希金——笔者注)之Dubrovsky(华名《复仇艳遇》,闻系检查官所改),觉得很好,快去看一看罢。”
仅过了一个星期,10月19日,鲁迅先生便与世长辞了。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