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雷黎光
知道好友封坚强(笔名稼穑)又要出书了,立刻微信他,求书一本!
我有强烈的农村情结:舅舅家是小昆山农村的,在农村插队4年,又在农村教书10年,后来我的亲家也是农村的。我以为自己对农村的感情是深的,对农村的了解是透彻的。
拿到《农耕记忆》一书后,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划重点,做笔记,读了多遍,深深感觉到自己对农村的了解,知之甚少,是皮毛的,有点汗颜啊!
其中《农耕往事》篇章,让我知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由来;我们天天的主食——水稻的由来;我们日日穿在身上的棉花、土布的由来;菜花、麦子的由来;农耕水利及开河的由来;耕作制之改良和农民的三件事……
《乡村风物》篇章,让我知道了:农村村庄的由来、功能、演变、未来;灶头、烧饭的由来和未来;乡村里的路、桥、船的故事;一年四季乡村的风景;家常菜、晒酱、新米粥、年糕……
正如李伦新老师在序中写道:“《农耕记忆》有种难以言喻的成全之感、完美之欣。”“感谢封建强同志为松江为上海也为海派文化献上了一部《农耕记忆》……作为上海之根的松江农业是上海农业一张厚重的名片……意义非凡,含义深刻。”
《农耕记忆》把我带入了我在农村的经历和往事,让我看到了不断在改革、发展、变化中的松江新农村,给了我崭新的思考和启迪。
记得,小时候在松江乘上舅舅的木船,要经过许多条大江小河,顺水的话,也要大半天时间才能摇到小昆山永丰村舅舅的家。只记住舅舅一身肌肉,在船上有力地撑篙、摇橹,如英雄一般,好玩极了。到了舅舅家,见到生产队场地上堆着稻
谷,正在脱粒,社员们汗流浃背。农民“七路头”的老宅,房间里有老式大床,踏板,马桶;厨房间里是木格窗、土灶、水缸、八仙桌。农忙吃饭,很多时候就地瓜干、酱瓜当菜。这如《农耕记忆》里描述的,也是我记忆中最初的农村。
上世纪70年代,我去插队4年。如《农耕记忆》里叙述的:那时农田里是“麦-稻-稻”三熟制安排,生产队集体劳动,一年“三夏”“三抢”“三秋”三个大忙,年底还要开河,这是农民种田最辛苦的年代。不少农民还开始用分红及养猪副业收入等,将老房子拆掉,建造新的三开间“七路头”平房,不造新房子,儿子是难娶上媳妇的。这是我亲身经历到的。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农村教书10年。如《农耕记忆》里记载的:那时,农村改革启动,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种田,积极性大增,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其余都是自己的。记得,有些农村教师课余时间也可以去自家的承包田里干活了。农民有点积蓄了,又纷纷把平房推倒,建造三开间的两层楼房,开始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因为当时学校没有宿舍,我借住在附近一社员家的楼上,有三个学期。
到了新世纪,我亲家也是石湖荡农村的,让我体会更深。如《农耕记忆》里记录的:松江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不断发展,家庭农场如火如荼,硕果累累。田里也开始了一年一熟单季稻的农耕制度,“三三制”养田措施到位,农民种田不再像过去那样辛苦。尤其是农村老人过上了幸福生活:老人有了两张卡,一张是养老金卡,一张是医保卡;承包田交给村里,流转到家庭农场,有转让金收入;集体资产有资产公司集中经营,每年有分红收入;老年农民不再沿用几千年来依靠子女养老的办法,而是依靠政府的两张卡来养老,这是松江农村几千年历史的第一遭。
农耕记忆,感慨万千。正如区委原书记盛亚飞在序中写道: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