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碗够香够味儿的猪油渣汤
缪 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的一般人家,除了过年,平时是不大会放开肚子无限制吃肉的。猪肉不仅要用人民币、也要凭肉票才能买到的。那时候,别说一两个礼拜才吃到几根肉丝,在我家,平日炒个青菜都不敢多放点油。而我当年10岁左右,正是“很能吃饭、嘴巴又很馋”的年纪,加上肚子没油水,所以特別能吃。老妈偶尔包一次馄饨,我居然一口气吃掉四五十只,把小肚皮撑得圆圆的。那时候,可不是我一个人是这副吃相,平时一起玩的小伙伴差不多都是这副德行,那是当年“短缺经济社会”里的普遍现象。
我家住在天潼路、靠近浙江北路,离苏州河很近的慎馀里,即天潼路847弄18号那栋石库门房子里的西厢房。
小时候,我眼里的天潼路只是西起浙江北路东至河南北路的那一段,过了河南北路的那段路,我是不认它也是天潼路的,其实,那段路也是天潼路。东西向的天潼路延伸到吴淞路才是终点。不过,那段天潼路已经过了闸北区的地界,属于虹口区。
记得沿着天潼路走过河南北路,到了马路对面的路口,有一家门面蛮大的食品店,这家食品店除了买各类糖果、饼干、面包等食品外,居然搞起来“多种经营”,在店门口架起了一口大锅,在店里摆放了几张桌子、几条长凳,卖起了香喷喷的猪油渣汤。一角钱一碗,经济实惠,味道不错,吃客甚多,生意极好。
我经常看到一些食客吃起这碗猪油渣汤来是一脸满足的表情,吃的时候,他们先拿起桌上的胡椒粉、辣火酱一点也不客气地猛撒,这样吃起来才够香够味儿啊!有些人还带个锅子,买两碗猪油渣汤,带回家去,全家改善伙食了。
这一角钱一碗的猪油渣汤,用的是汤碗,比小饭碗稍大,比大碗略小,碗里的猪油渣有大有小,大的捞起来像一块大排骨,小的则也像一块方肉。碗里的猪油渣大约有一半,有肥有瘦。每次我走过这家食品店,还没走近,那口炖煮猪油渣的汤锅里飘出的阵阵香味儿,就引得我食欲大开,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我这个兜里一分钱也掏不出来的穷孩子,只能是“望锅兴叹”。
后来想,猪油渣汤为什么那么便宜?一是这家食品店是国营的(那年头也没有私营、个体的店),职工每月领工资,不以赚钱为目的。二是猪油渣毕竟是熬猪油熬剩下的,虽然还有点剩余价值,比如用来炒个青菜那味道极好,但猪油渣毕竟值不了多少钱。拿来烧个“猪油渣汤”,一角钱一碗卖出去,或许刚好回本,不赚不亏。如今想来,那可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是为收入紧梆梆、嘴巴又馋的大众着想啊!
写到此,问题来了,那么多的猪油渣来自何方?这个问题当时我没想过。50多年过去了,现在想来,答案无须费解。那时候,老百姓家的食用油(豆油、菜油、麻油)都是按照大户、小户配给供应的,唯有猪油好像只要花钱无须用票,那么多的票证里,可没听说有“猪油票”。
猪油渣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个问题吗?当然是用肥肉炼制的,肥肉内部的脂肪全被炼出,而其中的瘦肉也已炸得酥脆。那么多的猪油渣,估计是食品厂或肉类加工厂炼制猪油炼成的。其实,直到现在,我家的那位领导也常嘱我从超市肉摊上买块“板油”回来,然后下锅熬猪油,熬出的除了猪油,还有那香喷喷的“渣”。
当时的物价,猪肉才一块钱左右一斤,猪肠、猪肺、猪下水,大概两三角钱一斤。如今蛮稀罕、还上了“星尚频道”的“肺头汤”,那年头可是经济拮据的上海人家的平常荤菜啊。比如我家,平日里很少有大排骨、红烧肉摆上桌的,吃个荷包蛋也足以让我两眼发光。“肺头汤”“鸡骨头汤”(也叫“鸡壳娄汤”)倒是三天两日能吃上的。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