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5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史概览
2016年05月18日

一封检举信让七千人大会变局

  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追问安徽饿死了多少人,张凯帆(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第一次报40万,后来追问紧了,报到400万。实际上约有500万人。一些地区规定死人后“四不准”:一不准浅埋,要深埋三尺,上面种上庄稼;二不准哭;三不准埋在路旁;四不准戴孝。

  七千人大会,漩涡中的安徽

  50年前,去北京开会时,冯希仁40岁,是安徽第一纺织印染厂党委书记。这是一家有七八千职工的大企业,冯希仁因此有机会成为七千人大会的亲历者。

  时为安徽省滁县(现滁州市)地委常委兼凤阳县委第一书记的马维民,也是与会者。马维民回忆说,凤阳当时不足40万人,饿死大概有6万。

  七千人大会召开于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参加者包括中央、省、地、县委四级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大厂矿和军队负责人,共7118人。大会召开的目的,是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统一全党认识,增强团结,调整方针,为战胜困难而奋斗。大会自1月11日开始,没有举行开幕式,会议开始的主题是反对“分散主义”,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但到了16日之后,改为以总结经验为主。1月30日下午,毛泽东专门作了一个发言。冯希仁回忆,毛泽东讲话的大意是:接到了检举信,有人反映如果就这样回去,问题还是没解决。所以不能散会。毛泽东说有些人在“捂盖子”,开会的时候,坐在那里,别人都不敢提意见。说有人老虎屁股摸不得,这次一定要摸。他拿着两页纸,讲了两个多钟头,主要讲“揭盖子”。

  七千人大会因此延时至2月7日,并进入以“揭盖子”为主的所谓“出气会”阶段。而安徽,陷入七千人大会的漩涡中。

  安徽成了“大跃进”重灾区

  有关凤阳的灾情,在陈振亚1961年2月1日《关于凤阳问题的报告》中说:“人口大量外流、疾病和非正常死亡增多。据县委五级干部扩大会议揭发统计,1959年-1960年,凤阳县农村人口外流达11196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3%,发病人口达102994,占农村人口的37.7%,全县人口死亡现象更是惊人。据统计,1959年-1960年,共死掉60245人,占农村人口的17.7%。”

  1958年秋天的时候,冯希仁带着安徽第一纺织印染厂两个劳模去巢湖参观卫星田,在那里吃了顿饭。去农民家粮仓参观时,他发现仅仅上面一层稻米,下面全部是稻糠。此时,虽然还没有饿死人,但已埋下了伏笔。

  待到饥荒严重时,冯希仁曾带着八九个纺织印染厂员工去肥东县参与救灾,他兼任该县陈集乡党委委员,目睹了大面积的非正常死亡。“全村没有冒烟(生火做饭)的

  地方,家里不让做,食堂也停了。

  农民要排队领粮,吃三天,饿三天,水肿,很快就死了。”冯希仁说,“‘大跃进’导致日常生活困难,我所在的安徽第一纺织印染厂,也开始大炼钢铁,甚至把竹篱笆组成的围墙都拆了炼钢,虽然也放虚假的卫星,但没有农业战线那么夸张。”检举信与“揭盖子”毛泽东提到的检举信,是一封来自安徽省蚌埠市委副书记马骞写的。接下来毛泽东宣布会议延期,而安徽省委领导班子接下来也因此大换血。

  刘少奇主持会议,要大家“揭盖子”。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先表态说:“主席讲话了,大家要大胆揭发,有什么讲什么,放心大胆讲。检举信是哪个写的我也不知道,这是好事。不管是哪个写的,我有则改之。”

  在这次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同志参加安徽组讨论,追问安徽饿死了多少人,张凯帆第一次报40万。后来追问紧了,报到400万,实际上约有500万人。

  七千人大会在正月初三结束。安徽几个书记都被降职了,李葆华成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刘少奇最后讲,地方有责任,中央也有责任,天灾人祸三七开,过“左”的政策不行,农民没有积极性。

  摘自《南方都市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