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行业也需监管
对于慈善机构人士来说,除了自身工作要求外,大多数人往往是抱着热情投身到助困扶贫等事业中来。然而,《慈善法》颁布后,对于募捐人士和组织都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比如没有公开募捐资格的个人和组织不能公开募捐,可能会造成一部分人的不理解。即使是慈善事业,也需要被监管,没有成熟体制机制的建立,总有人会钻爱心的空子,一旦出现信任危机对于慈善行业的伤害是巨大的。
《慈善法》第十章专门讲到了监督管理,规定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对慈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民政部门应当建立慈善组织评估制度,鼓励和支持第三方机构对慈善组织进行评估;慈善行业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国家鼓励公众、媒体对慈善活动进行监督。这几点意见,基本上形成了政府监督、行业监督、社会监督的体制雏形,对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我国慈善事业不是没有面临过重大的危机,“郭美美”事件对红十字会乃至整个慈善行业的影响依然存在。慈善机构是以公信力为生命的,而一个有公信力的慈善机构,必须被置于强有力的监督之下。无论慈善机构的背景是官方还是民间,只要运作透明公开,社会能进行有效监督,都是慈善事业良性发展的有力见证,反之则是行业不成熟的体现。
除了政府和行业监督外,对于公众来说,也需要握起一把监督的利剑。慈善事业是扶弱济贫的社会事业,善款来自于人民群众,公众有权利盯着钱花到哪里去。公众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民政等部门举报,对于慈善机构来说是一种倒逼式的监督。社会监督营造出来的氛围是最浓的,往往也是最有效的。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希望《慈善法》的出台能够加速慈善行业监督系统的建立,为慈善行业的发展构建一个更加规范的环境,让捐赠者放心,让受捐者满意,为真正的慈善和爱心保驾护航。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