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07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艺副刊
2020年07月17日

百年沪剧与松江(八)

周 平

  主胡兼作曲张宝福

  手中还有些或见到过松江沪剧团当年戏单、说明书的,对“张宝福”这三个字一定印象深刻。因为紧跟着编剧、导演名字后面的往往就是他。对了,他就是松江沪剧团的作曲、主胡张宝福。

  张宝福,虽是普陀区人,但进松江沪剧团倒也算蛮早的,1956年3月就由一个住在曹家渡叫汤良洲的主胡介绍进了团。当时,已在沪风团(松江沪剧团的前身)的汤良洲有幸考上了北京新影乐团,沪风团跟他说,你去可以,但得先介绍几位年轻人进来。于是他就介绍了张宝福和另一位弹琵琶的进了团。

  张宝福进团后作曲的第一部戏是倪惊鸣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护士日记》,讲述的是从护校毕业的女青年简素华志愿到边疆接受艰苦锻炼,经过生活的磨练和爱情波折成为优秀医护人才的故事。应该算是一部宣教作品吧,女主一号由杨君秋饰演。虽是初次创作,唱腔也写得较简单,但作为自己的处女作,张宝福对它始终记忆犹新。

  张宝福开始主要是拉中胡、敲扬琴等。记得是1960年吧,副团长兼艺委会主任倪惊鸣对张宝福说:你将来也要在社会上各团跑的呀,不可能一直待在松江团的。转团么可让沪剧公会安排,但要有老师是必须的。所以你得拜个先生了。张宝福想想也是,毕竟自己还年轻呢,没有个老师以后恐怕不方便。于是就让倪惊鸣帮着介绍艺华沪剧团一位扬琴敲得特好的老师为先生。这位向来不收学生的老师,这次倒是爽快答应。然后由艺华沪剧团当家人王雅琴做介绍人,张宝福在新亚饭店请了一桌拜师酒,认了先生。但这位先生不大善于教,问问他敲琴的技法,他答曰“你自己看呀,我是怎么敲的”;写的曲子请他指点,他又说“你自己多动动脑筋”。

  倒是艺华沪剧团拉主胡的周根生,看见张宝福蛮肯“钻”,便主动热情来点拨。周的几个学生跟张宝福关系也蛮好,平时还一起踢踢球的。他们让他常去,说“老师让你拉就拉”。于是常常就这样,张宝福看着他们拉,然后不让自己的胡琴发出声,也跟着拉。一次松江沪剧团在国泰戏院演出时,张宝福买了票请先生和周根生一起来看、听,并让周坐在自己后面看自己拉。场中休息时,周马上让他拿着琴到后台,当场点拨。

  这艺名“小瘪嘴”的周根生可不是等闲之辈,上世纪40年代以来,先后为沪上几乎所有沪剧名家操过琴。数十年间,他对琴艺精益求精,广收博采,逐步形成了节奏较为明快、活跃的个人风格。尤其是在《碧落黄泉》和《黄浦怒潮》两剧中,他为王盘声几段脍炙人口的精彩唱腔设计的二胡过门,被誉为“瘪派二胡过门”,成为“王派”唱腔中一个组成部分。

  在这样一位琴艺高超又乐于助人的名师点拨下,张宝福的二胡技艺明显长进。渐渐的,他不仅担任了剧团的主胡,而且作曲也成了他的工作之一,剧团创演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祥林嫂》《霓虹灯下的哨兵》《战斗的青春》《林海雪原》《丰收之后》《龙江颂》《夺印》《蝴蝶夫人》《寸金桥》《秋海棠》等曲子,都出自他之手。“文革”结束后,他还担任了好些业余沪剧团体《追求》《小城维纳斯》《欺嫂失妻》《落花湖》等剧目的作曲。

  对于张宝福来说,有两件事是蛮遗憾的:一是当时每个剧团可以保送一个人去音乐学院深造,但必须考。他考上了,但团内没人顶替他的位置,所以没去成。“这损失蛮大的噢!要不,就能与后来成为著名沪剧作曲的万智卿是同学了哈”。二是他当年的作品一件都没能留下来,“文革”时连同剧团所有脚本、剧照、戏单等,都被一把火烧光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