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力稼穑勤思稼穑勤笔稼穑
——读《稻谷熟了》有感
○俞富章
拿到稼穑新著《稻谷熟了》的时候,正逢松江新大米上市,一碗新米饭出锅,一股浓郁的饭香扑面而来。
读《稻谷熟了》,有一种亲切熟悉的感觉,亲切熟悉的不仅是稼穑的文字文风,更是他笔下的土地、村庄、乡渡、小镇、农田、稻谷、米饭等,所有这些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我们在那块土地、那座村庄里出生成长,我们的脚印遍布泖田之间,我们在土地上深耕、播种、收获,我们闻惯了稻谷的香味,我们一日三餐吃着松江大米,我们忘不了那一碗新米粥。
《东周列国志》中有“勤力稼穑,勿致荒芜”的名句,稼穑最初的意思是种植与收割,现今泛指农业劳动。我认识的稼穑,长期从事着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工作,且任政府农业部门负责人,他热爱“三农”,既勤力于稼穑,尊重自己的工作;又勤思于稼穑,深入思考城市化进程中的“三农”大事;还勤笔于稼穑,写出了大量关于乡村的美文。《稻谷熟了》就是稼穑的“果实”。这个“果实”可以让我们闻到“泥土的芬芳,稻谷的飘香”。
读《稻谷熟了》,可以强烈感受到稼穑对土地的关切,那句“让土地不老”的话仿佛是从他的心底喊出来的。稼穑告诉我们:“土地也会变老,而且正在变老。”他是有实据的:“自上世纪60年代起,这片土地一年四季二熟、三熟,常年无休,化肥、农药使用不断,近三十年来又没有农家肥补充,只耕不休、只种不养,土地板结贫瘠,田力不济,渐渐变老。地老物稀,生物链也会失衡,青蛙少了,泽蛙没了,萤火虫不见了。”这些平实的文字给人一种警醒,原来这些年见不到萤火虫是因为土地变老了!“祖宗种了四五千年,土地依然肥沃,我们种几十年,土地就老了,怎么面对子孙后代呢?”土地老了,米饭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香了。“不能让土地老去”,这是一种具有紧迫感的呼唤,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而且,他给出了让土地不老的思路:种养结合、秸秆还田、“农畜并重、减少熟制、休耕养田等,才是我们的种田万万年之道。”种出好稻又要使土地不老,养好土地也是在滋养自己,留得好土地,给予子孙耕。这是稼穑的远见,也是他的“土地观”。
乡村是永远的。《稻谷熟了》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稼穑对乡村的特殊感情。他文中描述的乡村往事、风光、民俗,都是我们熟悉的,读着读着就会让人生出一种穿越感,激发起某种沉淀于心底的记忆。过去的村庄是有着农民生产与生活场所功能的居住地,村庄就是一个小社会。村庄里人气是旺盛的,既有劳动的号子,也有浓郁的烟火气。村庄的春天有“闹黄昏”,村庄的夏天晚上最热闹。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村庄不见了曾经的烟火气,不见了曾经的热闹,是“失落的村庄”,有种空空落落的感觉。不过,稼穑不是那种怀旧并希望回到过去生活中的人。社会总是进步的,乡村也要进步。在这样的趋势中,需要探索一种合乎时代步伐又能让人们看得见乡愁的新“江南水乡,水乡村庄”。新“江南水乡、水乡村庄”是怎样的呢?稼穑给我们描绘道:“一去二三里,田野有农家,沙畔‘杨柳依依’,门前‘桃之夭夭’。月光下听风吹麦浪,晨露中闻丰年稻香。”一幅多么美丽的江南乡村图啊!
让乡亲遇见幸福。《稻谷熟了》,让我们读到了作者对农民、对乡亲的深厚情感。稼穑看到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遇见了幸福,他就情不自禁地高兴,并把这种体验写成美好的文字。《遇见幸福老人村》一文就是他写的,《遇见幸福老人村》的老人们,人虽老,却无后顾之忧,过着幸福的晚年。作者写道:“田有耕者而不荒,长者有养护之家而安康,这才是美丽乡村。”“幸福老人村,让老人们遇见幸福。若是乡乡有此村,真是安德广厦千万间,让天下老人俱欢颜。”读着读着,周身便温暖起来,不仅触摸到了乡村老人的幸福感,而且自己也多了一份憧憬。稼穑还把大量笔墨用在了赞美今天在新农村继续为种出优质稻谷而尽心尽力的乡亲身上。
《稻谷熟了》,不仅有着对稻谷的赞美,更有着对稻谷的思考与展望。天下稻谷很多,作者对松江稻谷情有独钟,不仅倾注了热情,而且研究颇深。他在《松江稻作》这篇中写道:“稻谷是松江的主要物产,翻开松江府志、县志,在历代记载物产、土产的文献中篇幅最多的就是稻。”松江还曾经是历史上全国水稻亩产量最高的地区。松江的米,早、中、晚,籼、粳、糯,品种之多、品质之好、品名之美,令今人感叹。”而《稻谷熟了》,则是一篇松江稻米的纪实,不仅展现了松江稻米的历史与辉煌,而且介绍了近十几年来松江大米获得的种种荣誉。同时,从《稻谷熟了》中,我们还读到了松江稻谷的来之不易。作者满怀深情地告诉我们:“很多人说松江稻米真好吃。是的,是十几年来对土地精心养护的积累,是科技人员对乡土品种的用心追求,更是这些家庭农场职业农民勤奋耕耘每一块土地、用心呵护每一棵禾苗,才成就了好稻米。”
人生不过一碗好饭。这是我在《稻谷熟了》中读到的最温暖最实在的一句话。民以食为天,食以饭为先。饭是生命之保障。“饭是百味之本,又甘又香,古人说遇到好饭不必用菜,我们小时候吃新米饭就是不用吃菜的,若有点猪油,那得吃上好几碗才肯放下饭碗。”这样的体验我也记忆犹新。一碗好饭,胜于七荤八素。好饭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同时,好饭的前提是要有好米,有了好米才可能有好饭。好米松江就有,松江大米“看起来清白滋润,咀嚼香甘,适合江南人口味,特别是松江种养结合生产的大米品相好,连续几年获得地区乃至国家的优质米金奖,是米中上品。”作者在《最美不过新米粥》里写道,香稻开镰,便想到了新米粥。“白米粥,水米融洽,柔腻如一,闻着香,入口肥甘滑润,是江南人早餐的主食。”“每年秋收,新谷登场,家里总要煮一锅新米粥,晨起腹空肠清,喝上一碗新米煮的白粥,温肚暖肠、神清气爽,舒畅极了。”更意味深长的是,作者由好饭写到了饭碗。“吃饭应该是最神圣的事,还有什么比吃饭更重要呢?”“人人都有饭碗,人人都想把一个好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其实,只要敬重自己手里的饭碗,好饭碗便在每一个人的手里。”这里的饭碗既是有形的可以盛饭的碗,也是无形的可以有饭吃的岗位,更是能够保证世代生生不息的那只独立自主的大国饭碗!
稼穑在后记中说,《稻谷熟了》是一本乡村随笔,是“献给热爱稻谷的人们”的。我热爱稻谷,我喜欢《稻谷熟了》。
本版文字、图片由记者张小小提供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