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9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视觉艺术
2022年09月28日

陶泥世界 乐享其中

——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陶艺师夏少华

□记者 周加姚

 

“原本学习美术是为了考大学,没想到成为了一生的事业。”初见夏少华是在贤禾美术馆,他手法娴熟、神态自若地“把玩”着一块陶泥,任由陶泥在他手中千变万化。“做陶时我很放松、很享受,像孩子一样快乐。”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松江籍陶艺师夏少华已从事陶艺事业二十余年,作品多次入选上海美术大展、中国美术大展等展览。

除了专业陶艺师这个身份,夏少华还是一名陶艺教师,执教已二十余年。“教学相长,我曾从学生作品中得到灵感。”看到学生用陶艺做服装,夏少华受到启发,创作出了时装之礼服系列作品,成功入选上海美术大展。据了解,这个系列作品中的服饰设计了大大小小的荷叶型褶皱,在视觉上十分自然,不显生硬,夏少华告诉记者:“这很考验陶艺师对‘泥性’的把握。”

所谓“泥性”即泥土的性能,考验创作者对泥土干湿软硬的拿捏。夏少华认为,把握了“泥性”,便可以使其自然地卷曲,达到自己想要的形态、效果。服装的褶皱与纹理是夏少华喜爱并擅长的陶艺技巧,除了时装之礼服系列,夏少华另一入选上海美术大展的作品《徽州故事》也设计了许多人物,其中的服饰非常考验陶艺师对褶皱与纹理的把控。《徽州故事》由9个直径40厘米的圆盘组成,圆盘内一至三个人物不等,整体疏密有致。夏少华发挥想象,融合京剧、年画元素来塑造人物形象,表情十分传神,衣物的褶皱、飞扬的飘带营造出了动态效果。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夏少华表示,陶艺烧制过程会使釉色发生不可控的变化,那些微妙的、不可复制的变化总是给人惊喜,泥土的可塑性也不断给人发挥的空间。面对陶泥,他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可以在陶泥的世界不断汲取快乐。

 

《粉墨春秋》

 

戏曲人物系列

 

《徽州故事》

 

《暗流》

 

时装之礼服系列

 

《粉墨春秋》素胚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