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醉心草木染 扎根乡村传技艺
——泖港镇乡村创客周洁尘的故事
周洁尘近照
草木染作品
□记者 彭晓逸
在泖港镇泖港村,乡村创客周洁尘建立了一间草木染工作室,潜心于探索植物染色的丝绸扎染技术与创新。凭着艺术特长,她开设公益课堂,举办丝绸扎染体验活动,在免费教授儿童学习绘画技法的同时,普及传统草木染知识。疫情期间,她还通过互联网来传播草木染艺术和作品。“这里不能只是一个自娱自乐的场所,希望能通过艺术真正融入乡村。”周洁尘说,她的工作室始终向市民敞开大门,“谁想来看看,我都欢迎”。
结缘传承人 醉心传统技艺
周洁尘是四川眉山人,毕业于同济大学室内设计专业。毕业后的她对艺术人生充满追求,想致力于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艺术画廊,但辗转于北京、深圳等地,却始终未能进入一个理想的状态。周洁尘认为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欠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上升空间,渴望对艺术有更深层次的理解。2012年,她决定重返校园学习东西方美术史与中国古代纺织品染色技艺。而这一选择也让她的人生迎来了转折。当时,她的邻居正是草木染非遗传承人、北京服装学院的黄荣华教授。“草木染颜色含蓄内敛,我第一眼看到就被惊艳了,于是向黄教授拜师学习古代天然染色。”自此,周洁尘便和植物染色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习草木染之初,周洁尘吃了不少苦。温度、湿度、配方比例……任何因素都可能导致染色失败,整个过程十分考验耐心。“想要提高成功率必须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从中找到成功的平衡点并记在心中。”周洁尘介绍,草木染是个“工夫活”,从洗浆到扎花制作,再到最后的固色,其间要经过多道工序,耗时最长的一次染布过程可能需要二十多天。
学习的过程是枯燥且漫长的,但醉心于草木染的周洁尘从未想过放弃。植物染料经过搭配可以套染出上百种颜色,但许多颜色无法一次性染成。经过多年学习,周洁尘已经掌握了草木染的核心技艺,并研究出了许多新的染色配方,可以直接染出稳定颜色,无需再套染。学习草木染以来,周洁尘会将每个染色配方都记录下来,这些年已经攒了好几本厚重的色卡本,详细地记载着上百种染色配方。
成立工作室 扎根乡村沃土
为了能与草木染为伴,周洁尘决定成立一间工作室。几经选址,最终她选择留在了泖港镇泖港村。这个村庄环境幽静、民风淳朴,还拥有8000余亩涵养林,有着数十种可以染色的植物。“荷叶、桉树染黄色,莲房染藕荷色,蓼蓝染蓝色,藏红花染红色,青柿果实染咖色,青柿叶子可以染卡其色……”周洁尘对这些地产原材料如数家珍,也因为这些理由,她选择留在这里。在获得当地政府的同意后,她开始收集地面上的落叶与修剪下的枝丫,用作草木染的原料。
走进周洁尘工作室,总能闻到一丝淡淡的草木气息,这与她屋内长期晾着草木染作品和研究草木染配方有关。储物架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十几个袋子,袋子里分别装着苏木、黄药子、马兰、桉树叶等植物。这些其貌不扬的花草,经过高温萃取、榨汁萃取、发酵还原等方式,就可以变成纯天然染料,不仅环保而且颜色更有质感。
成片的水稻、成群的白鹭,美丽的田园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乡村的天然禀赋,生活在此的村民往往习以为常,周洁尘却能从乡村恬静舒适的生活中源源不断地获取创作灵感。一片池塘、一捧稻穗、一次田间漫步,都有可能成为她设计图案的灵感来源。“我也有和企业合作,将草木染和服饰相结合,增加这项传统技艺的实用价值。”她说。在不断琢磨草木染非遗技艺的同时,周洁尘也在思考如何让草木染更适合年轻人的喜好,“这项非遗技艺需要被更多人知道”。
成为新村民 播下艺术种子
泖港村的村民对这位乡村创客十分欢迎,常常热情地邀请周洁尘前往家中搭伙吃饭,每当她需要收集草木染所需的落叶时,村民也会分享树木的种植位置,甚至还会送来一筐筐的落叶。
村民的暖心之举感动着周洁尘,同样,她也用自己的艺术特长回馈村民。利用闲暇的周末时间,她会在工作室开设公益课堂,向村里的孩子们教授绘画,通过让孩子们欣赏名作,到户外写生,学会构图、运笔,理解绘画的透视和比例,揣摩线条和色彩。“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孩子们的美学素养,并萌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谈及设立公益绘画课堂的初衷,周洁尘笑着说道:“村民们对我像家人一样,当地政府也给了我很多创业上的扶持。”她经常到镇里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授课,参与手工艺技能培训,比如植物染色、扎染技法、蓝印花布制作等。此外,她还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发挥绘画特长,积极参与垃圾站和绿色小屋的设计与改建、墙画创作,美化村居环境。
草木染作品
草木染作品
草木染作品
纯天然草木染料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