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寒梅花独占春
刘桂云
岁寒料峭,霜雪漫天,然而,那一簇簇迎霜破雪的梅蕊,傲寒绽放,给千家万户送来了春的信息,“烟姿玉骨,淡淡东风色,勾引春光一半出”,正道出了个中之妙。
梅,乃我国特有的花果树之一,已有3000余年的栽培历史。宋代范成大著的《梅谱》是世界上第一本梅花专著。梅共分4大类,200多个品种,树龄可达几百乃至千岁以上。浙江天台县国清寺有一株古梅,相传是建寺那年灌顶和尚亲手栽植,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寿龄;云南昆明温泉曹溪寺内有元代种植的梅花;杭州超山有一株800年寿龄的宋梅。而湖北黄梅蔡山的红心寺内的晋梅,至今已有1600年高龄,堪称梅中之元老。相传,朝鲜、日本等国的梅,皆为我国梅之后裔。
梅花,凌霜傲雪,凛然开放,冰清玉洁,古往今来,被视为高风亮节之楷模,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赋、写谱、立志、绘画更有无数仁人志士托梅喻志,抒发自己的抱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和靖),写梅之风韵,清幽而见雅逸;“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明·高启),状梅之体态、姿色皆具风采;“冰姿不怕雪霜侵”(秋谨),“凌厉冰霜节愈坚”(宋·陆游),赞梅之品格,坚贞不屈,令人顿生敬意。
“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桢),赞梅之精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亦喜欢咏梅、赞梅。陈毅元帅写道:“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梅花不屈服,树树立风雪。”董必武留下了“不管风和雨,寒梅自著花;冰肌历寂寞,春动冷生涯”之佳句。伟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也深为人们所传颂。
我国人民对梅一往深情,岁寒三友中有梅的倩影;园林四君子中有梅的芳名;越剧有《二度梅》;评弹有《梅花梦》;戏曲有《梅花配》;唐乐府中有《梅花落》。宋代诗人林逋隐居孤山,以梅为伴,梅妻鹤子,传为美谈。唐代诗人孟浩然以梅为知己,而踏雪寻梅。清代画家王冕于居住处植梅千株,自号“梅花屋主”。绘画大师齐白石38岁时,曾租了间周围拥有20里梅花的房屋,取名为“百梅书屋”。收藏家吴湖帆对梅情有独钟,取居室之名为“梅花书屋”,著名画家朱屺瞻钟爱梅花,曾于寓所周围植梅百余,且将寓所命名为“梅花草堂”。
踏雪探梅,自古盎然,由梅配植而成的梅园、梅林、梅峰、梅径、梅溪,将华夏大地点缀得如诗似画,勾人游思。江苏无锡梅园依山植梅,以梅饰山,梅开时节,雪海红霞,蔚为壮观;南京梅花山,每届花时,花香枝影,浪涌雪堆,美不胜收;武汉磨山梅园,花期来临,万梅奔放,花海如云,幽香扑鼻;杭州超山梅花,斗寒吐艳,白似积雪,红晕如杏,雪海香涛,引人入胜;苏州邓尉山广植梅花,凌寒盛绽,落英缤纷,暗香浮动,风光无限。此外,武汉东湖的梅岭、广东大庾岭罗浮山、杭州西湖的孤山等地,也是赏梅的好去处。古人赏梅时,注重梅的“韵”和“格”,以横斜疏瘦与老枝奇怪者为贵。如今人们欣赏梅花以“四贵”为标准: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
时届花期,偕二三知己踏雪探梅,寻得赏梅胜地,品味那缥缈浮动的幽香,领略疏影横斜的风韵,自然是赏心之乐事。赶上明月之夜,徜徉梅林之间,沐浴香涛之中,看那梅花印月,月笼梅花,“纷纷初疑月桂树,耿耿独兴参黄昏”的诗兴油然而生,倘得一铁骨虬枝的梅桩,或取几枝梅花插瓶,置于案头,馨香盈室,雅致非凡,独具风光。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