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6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3年06月16日

何以“松江”?

尹 军

 

记水名松江或淞江,即上海地图上标注的吴淞江,上海人俗呼的苏州河。东注于海的吴淞江有源可溯,其最早的源头出自苏州吴江老城以南的太湖口,而太湖则是江南地区的母亲湖。在明代“黄浦夺淞”之前,下游流经上海的吴淞江,滋养了今为大半个上海的古代松江府地区。所以,源远流长的吴淞江,是一条比黄浦江更为古老的上海母亲河。

不过,古水道松江并不在今天的松江区境内。明正德《松江府志》记水上松江云:“在府北七十四里上海县界,府因以名。旧名吴淞江,后以水灾,去水从松。”但对于至元十五年(1278)华亭府改为松江府时的“松”字是否带有三点水旁的问题,历史上曾有过不同说法,如清初叶梦珠《阅世编·建设》云:“元始建淞江府,而分府北一带立上海县。明初,以郡多水灾,因于淞字去水而从松,称松江府。”这个由“淞”字冠名后改写为“松”且始于明初的说法,虽有顺理成章的史料备考价值,但此说在权威性的地方志书《松江府志》上未见引用。所以,学者普遍认为,元代华亭府改称松江府时,乃“去水从松”之始,恰如施蛰存《云间语小录·松江》所云:“殆当时新置松江府,凡言郡邑,则用松江;言川流,则称吴淞。”

上述可见,古称华亭的松江,始为水名,府名缘于淞江“去水从松”而来。清末民初,松江府落下历史帷幕,将其宝贵的名源资产传给了府、县城共处一城600多年的华亭县,1914年1月,华亭县易名为松江县。时至1998年2月,国务院同意上海市撤销松江县设立松江区至今。这便是松江名出的前世今生。

述往思来,虽说“治松必先治水”之论由来已久,但饮水思源,常会与北宋苏东坡诗云“浮天自古东南水”和上海存世最早的南宋《云间志》载“华亭号为泽国”产生情感共鸣。所以,每当说到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的江南松江地名出自“去水从松”时,似乎有种失去了什么的缱绻愁绪挥之不去。直到近来学《易》,对“去水从松”有了新的感悟,方才随之释怀。

在我浅显的认知里,那个含水的“淞”字并未因“去水从松”而消逝,只不过在变化发展中获得了新生,即由三点水旁变成了木字旁的松字。五行学说以为世间万物归于五种相生相克的物质而来,即金木水火土;其中木代表生长,水代表浸润,万物生长离不开水,故为“水生木”。可见古贤以“去水从松”为松江正名立说,潜通经学,顺乎五行。

我理解“水生木”用于松江地名之解,此木属松科家族。且不说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曾出土过松科种子遗存,仅就元代杨维桢在天马山塔院下植松而呼“双松台”,以及石湖荡的“江南第一松”而言,便知具有坚贞和长寿象征寓意的松,与松江的渊源颇为深厚;而在五行之中松为阳木,恰与阴柔江水和谐成双。由此及彼,思及峰泖是松江别称之一。山骨与水肤,山松与江水,实乃绝配。进而感山主生,与木同为生机物象;悟水主德,上善若水。正所谓松风水月,清朗明洁;松韵之声,江河传唱。复而又思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河口滨海平原的松江,境内地势低平,古来洪涝多发。相生相克的五行学说中同时有“木克土”之说,是否含有“去水从松”多植树、以护一方水土的引申意,也在畅想范畴。由此神驰开去,思我乡名松江,不但蕴含着顺乎自然的科学道理,而且富有国学经典辉映的人文内涵,还有生态文化的福泽绵厚。所以,问名松江,品其刚柔相济,既有依山多仁的厚重,又有傍水常智的灵秀,还有名正言顺的文化自信。

由《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感“去水从松”而得“水生木”的松江,想到了“上海之根”“浦江之首”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文脉贯通,源流赓续,彰显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的澎湃活力。当下,古老而又年轻的松江,正以松的风骨和“江流关不住,众水尽朝东”的气魄,在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中舞动如“松”巨笔,饱蘸浦江之水,把松江的名字写在祖国大地上……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