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7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3年07月07日

杨绛翻译《小癞子》

罗银胜

 

上世纪50年代,杨绛重返清华大学初期,在执教之余,翻译出版了西方文学史上首部流浪汉小说《小癞子》。这部小说颇合杨绛幽默的气质,使人联想到她在抗战时期所创作的几部喜剧作品。

十六七世纪,在西班牙流行以流浪者的生活及其境遇为题材的小说,西方称之为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则以《小癞子》为首创,其作者佚名。

《小癞子》通过主人公小癞子的流浪史,描写了社会上各阶层的人物。它以其幽默俏皮的手法,大胆地讽刺了僧侣的欺骗、吝啬、贪婪与伪善,以及贵族的傲慢和空虚,揭露了西班牙社会的腐朽和没落。作品自述小癞子从小离家流浪,为一个吝啬的瞎子领路,后来先后伺候过一个贪婪的教士、身无分文的绅士、穿着破烂的修士、经销免罪符的骗子和一个公差。这些主人贪婪、狡诈,不知廉耻。小癞子自己也受他们的影响,学会了欺诈,一心只想发迹。最后他在城里做了一个专门叫喊消息的报子:城里卖酒或拍卖东西、招寻失物,都由他叫喊消息,他甚至还靠老婆与神甫私通获得幸福生活,他自认这是运道最好的时候。

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西方城市的众生相,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对欧洲文学有很大的影响。莎士比亚的《无事生非》、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高乃依的《戏子的梦想》,都曾采用过这部书里的故事或提到过这部书。

杨绛翻译的西班牙文学名著《小癞子》,最初是根据1924年波士顿出版的MarianoJ.Lorente英译本转译的。译者序说,原题意思是“托美思河上的小花子”。“河上”,是因为主人公出生的磨坊总是建在水上的(见第一章第一段)。“小花子”,则缘于《新约·路加福音》里有个癞皮花子叫拉撒路Lazarus,而Lazarillo是这个名字的指示词,相当于“小拉撒路”的意思。“我们所谓癞子,并不仅指皮肤上生癞疮的人,也泛指一切无赖光棍地痞之流”,因此便题为“小癞子”了。

杨绛的中译本于1950年4月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初版,后经过多次重印。1953年平明出版社出版《小癞子》重排本时,杨绛作了重译。杨绛在序中说个别地方参考了罗兰的古译本,用的是1924年的G.E.V.Crofts的整理本。根据杨绛的说法,古译本之特别,在于“据说就是莎士比亚引用过的本子”,但据法译本转译,又有画蛇添足之处云云。钱锺书《外文笔记》第33册有抄录罗朗德那个英译本的内容,其中第一页的背面补录了满满一页罗兰英译本的导言和评价,包括小说的社会背景和当时西班牙山区的风俗面貌,末尾处是对罗兰译文的评价,认为其西班牙语知识并不够好,并不足以独立完成一个译本(参考了法文译本),但也还是多少采用了原文。

十年动乱结束后,杨绛又根据富尔歇·台尔博斯克校订的1958年版西班牙原文本重新翻译,1978年7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1983年后,杨绛又根据新版本重译,使译本日臻完善。2014年《杨绛全集》第9卷里收入的《小癞子》,是最后一次经过杨绛自己审定的版本,《译者序》又改题为《译本序》。

杨绛翻译《小癞子》的历史,折射了她作为一名文学翻译家,精益求精、不懈努力的经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