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薛凤沪剧团
陆品贵
上世纪50年代初,佘山地区属佘干区,下设佘山、辰山、陈坊、干凤、松泽、赵巷、方夏和天圣等八个小乡。
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人民群众翻身当家做主人,各个小乡的文艺活动十分活跃。单是干凤乡就建立了两个民间沪剧团,业余演员就有100多人,“薛凤剧团”演员都是薛山村和凤凰山小集镇爱好文艺的青年男女;另一个是“干山剧团”,演员由干山村和干山小集镇青年男女组成。记得佘干区的8个小乡有5个小乡建有业余沪剧团,除了演出一些经典传统剧目,许多剧目都是自编自导自演,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当时,每个小乡都配备一个文委干部,我当时担任这个乡的文委副主任,负责扫盲、俱乐部和文化工作。全区薛凤沪剧团组建最早,因为之前凤凰山集镇原本就有一些沪剧爱好者,也经常邀请上海的一些沪剧团下乡演出。当时凤凰山集镇上有两个人文化水平比较高,一个叫金炳英,另一个叫张文华,都是茶馆店的“小开”,并且与上海的沪剧团有密切联系,还经常邀请剧团下乡演出。一些沪剧名角如解洪元、劭滨生、石筱英、丁是娥等也经常受邀到凤凰山演出。
记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时,金炳英和张文华立即与上海沪剧团取得联系,并拿到了《罗汉钱》全台剧本,在上海沪剧团的帮助下,排演了一台沪剧《罗汉钱》。记得当时的薛凤剧团成员热情高涨,但文化水平实在低,有的还是文盲。演小飞娥角色的王小妹,演媒婆的辛巧英都是文盲。她们都下了苦功,台词都是边教边记,反复死记硬背,最终将全台唱词都背了下来。金、张两位既要自己演角色,还要教一些文盲演员记台词,相当不容易,没有对沪剧的刻骨铭心爱好是很难做到的。还记得演艾艾的是凤凰山药店的小姐,叫秦国华,长得十分漂亮,很有灵气;演小范的是薛山村的青年叫沈金根,也是一表人才。经过20多天的紧张排练终于能演出了,当时剧团还邀请我去观看了一次彩排。三月初的一天傍晚,经乡长张巧明批准,整本《罗汉钱》在凤凰山大操场首演。现场还专门准备了两盏汽油灯,将戏台和操场照耀得如同白天。消息传出,乡亲们像过节一般从四面八方赶来,足有700人左右,整个大操场都站满了人,区、乡领导也前来观看,上海沪剧团的解洪元、劭滨生、石筱英、丁是娥等沪剧名家也专程赶来捧场。整台《罗汉钱》演出近两个小时,获得了区、乡领导和沪剧名家们的高度赞扬。之后根据区里安排,《罗汉钱》还到8个小乡巡回演出,将新颁布的《婚姻法》通过文艺形式广泛宣传而深入人心,同时对封建包办婚姻作了形象的批判,深受广大农村男女青年喜爱,广获好评。
演出需要乐队密切配合,《罗汉钱》的整本演出曲目多达数百节、段,全部演奏下来的确不容易。记得凤凰山村民张银贵的二胡,金炳英的琵琶,王克勤的笛子等业余乐师的演奏都是十分动听,为《罗汉钱》的成功演出锦上添花。
《罗汉钱》的成功演出,极大鼓舞了薛凤剧团的演员和演奏人员。之后他们还排演了《庵堂相会》《王贵与李香香》等整本沪剧曲目,都获得了广泛好评。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