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10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文明松江
2023年10月20日

画笔绘就团圆梦 英烈精神薪火传

——记“画笔下的红色传承”松江烈士陵园画像复原志愿服务项目

□ 记者 李爽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英烈过往,近年来,松江烈士陵园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开展“画笔下的红色传承”烈士画像复原志愿服务项目,借助大学生志愿者的画笔,为陵园中未留下影像照片的烈士复原画像,促成了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团圆。

项目组的大学生们在复原画像的过程中感受英烈精神的洗礼,不断创新形式,通过彩色肖像绘制、VR动画等形式更加生动地复现烈士音容、传承红色文化。截至目前,项目已复原烈士画像8幅。从最初的黑白照片、彩色肖像再到如今能够“面对面”互动对话,蔡德奎等烈士家属欣慰地见证着先辈们的故事在松江这片热土上重现、传唱。今年7月,中央电视台将镜头对准这群大学生志愿者,报道这场跨越70年的团聚和薪火不息的红色传承。

 

画笔绘就团圆梦

松江烈士陵园里长眠着173位烈士。他们牺牲时都只有二三十岁,其中有100多位烈士生前未曾留下照片或画像。近年来,陵园启动了“为烈士寻亲”工作,在走访寻亲过程中,很多烈士家属都表达了希望墓碑上能有张照片的心愿,好让他们无尽的思念能有个归宿,也能让如今的年轻人了解烈士们名字背后的另一面。

2020年11月,在区文明办牵线搭桥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大学生们主动请缨复原画像,用手中的画笔为烈士家属圆梦。“画笔下的红色传承”松江烈士陵园画像复原志愿服务项目应运而生。

时光荏苒,曾经熟悉烈士音容的人大都年事已高,语言表达模糊,烈士们又未能留下影像,画像复原的难度可想而知。志愿者们首先来到烈士陵园了解烈士们的事迹,再走访烈士家属,通过烈士近亲的相貌和家属、战友的描述,以画笔和科技相结合的手段绘制画像,反复揣摩修改细节,几易其稿,最终烈士形象得以重现。

今年清明节,蔡财根、沈辛之、沈麟章、黄瑞高、钱阿阡等烈士的亲属们从各地赶来陵园,将复原完成的6幅烈士画像郑重贴在墓碑上追思祭奠。“叔叔出去参加革命时我才一丁点儿大,早已记不得他的样子,今天看到他的画像摆在眼前,就好像见到了他本人一样!”在现场,已是86岁高龄的沈谨新终于“见到”了阔别80年之久的叔叔沈辛之烈士,暌违近百年的两代人跨越时空终得团圆。

精心复原的烈士画像不仅弥补了烈士家属们的遗憾,也让前来瞻仰的人们见“画”如面,更加深入地了解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得知松江正在复原烈士画像,青浦的烈士家属也来信,希望能够帮助他们为烈士画像。“画笔下的红色传承”也从为松江英烈服务向为全社会英烈服务不断延展。

 

英烈精神薪火传

“很多烈士牺牲时只有十八九岁,和我们现在年纪差不多大。他们的生命就此定格,他们的精神让我们这些‘同龄人’深受震撼!”每一幅被还原的烈士画像背后,是一张张年轻志愿者的面庞。自2020年以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一批又一批学生踊跃加入志愿服务,在走访、对话、绘画过程中,一步一步走近英烈,在和他们的隔空对话中经历洗礼与蜕变。

为了将这份感动传递给更多人,项目组还基于已复原的烈士画像资源及英烈事迹,开展多样化的红色教育宣传,开启一场参观者与烈士之间的“隔空对话”。在松江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展暨“为烈士寻亲”项目成果展上,项目组运用科技手段将蔡财根烈士画像制作成AI全息影像,观展者伫立在展区便能够与蔡财根烈士“跨时空”互动对话,令众多参观者动容。

除此之外,今年,“画笔下的红色传承”松江烈士陵园画像复原志愿服务项目还将启动录制“镜头下的红色传承”老兵口述史、绘制完成若干烈士画像和抗美援朝主题红色组画、制作《画笔下的红色传承》宣传片、创作“画笔下的红色传承”诗歌和红色故事、成立专业讲师团等一系列创新型活动,希望通过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的努力,将传承英烈精神、赓续红色基因的薪火越燃越旺。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