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2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4年02月02日

其泽长存

——报业巨子、教育家史量才

林 琳

 

秋日我有幸参观史量才故居,甚为感动。一份原本濒临破产的报纸因他妙手回春,销售破万,最高时突破20万份,是过人的才干和胆识,更是“不偏不倚,为民喉舌,言论自由”,不惧强权的傲骨。

史量才(1880-1934),原名史家修,不仅有敏锐的洞察力,善经营,是报业大亨,是上海滩的商业巨子,更是一位教育家。说起他的从教史,始于1901年年末在泗泾,在马相伯等的帮助下,他开办养正小学,任首任校长。彼时逢清廷废除科举,诏令开办新学。此前他早已放弃科举,研究日文及理化等近代科学,并于1901年秋考进杭州蚕学馆(浙江理工大学前身)。两年后毕业的他被沪上育才学堂(南洋中学前身)校长王培孙慧眼相中,就任理化教师,并协助校长对外接待。

1904年,史量才在上海桂墅(旧式里弄)里创办女子蚕桑学堂(简称女蚕),开女子实业教育之先,并亲任教员,初办时学生仅20余名。在杭州蚕学馆老师及同学郑辟疆的帮助下,学堂教学成效显著,为知名学校。因经费困难,史量才不得不到外任教以维持运营。1912年学堂改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迁往苏州。1918年史量才推荐郑辟疆担任该校第三任校长,并寄语“希望‘女蚕’毕业生能为蚕丝界服务”。

史量才在兴办教育期间结识了不少苏浙沪的爱国士绅、政界及文教界志同道合的朋友,黄炎培便是。1905年,史量才与黄炎培等成立江苏教务总会(后改名江苏省教育会),组织交流促进办学,设法政讲习所,开展教育实践,推举张謇任会长。史量才受到张謇的赏识,因其“量才而用”之赞史家修改名为史量才,他在江苏学务总会、全国务农联合会与商办苏浙铁路事宜中担任董事或总干事等职,才干非凡。1904年史量才结识《时报》创办人狄平子,1908年他出任上海《时报》主笔,接触到有理想有抱负的同仁和正处于上升期飞速发展的报业,萌生新闻救国的想法。

1912年史量才放弃仕途,与张謇等人盘下《申报》,他任总经理,之后便开始一系列改革,使《申报》成为经济独立、业务发达的全国著名报纸。他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在申报上开辟《自由谈》等栏目,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史。1914年黄炎培在他的资助下,以申报记者身份到皖、赣、浙、鲁、冀五省考察教育状况,1915年赴美国考察。为改变“毕业即失业”现状,1917年黄炎培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史量才不仅是其永久社员及董事之一,也是随后中华职业学校、人文社的发起人之一。1923年后他担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与之江大学等多所学校的校董。

1931年初,史量才欲对《申报》再行改革,恰逢黄炎培重返《申报》,担任总管理处设计部主任。史量才坚持独立自主,为民喉舌的办报宗旨,创刊《申报月刊》(后改为申报周刊),改版《自由谈》,约请鲁迅、茅盾等学术界进步人士写稿。他结识李公朴,二人一拍即合,针对上海许多年轻打工者学历低,欲求学却因学费无缘进学之状况,由史量才出资,李公朴主持开办流通图书馆和业余补习学校(包括妇女,倡导男女平等)。1932年12月1日,《申报》流通图书馆在南京路大陆商场正式开馆,设总务、编审、流通及读书指导部,李公朴还在《申报》上开辟读书问答栏(后改为《读书生活》)、店员通信与业余周刊等专刊。不到两年,业余补习学校就由一所发展到六所,学生逾万,分布于上海各区。1933年1月,史量才亲任校长,创办《申报》新闻函授学校,采取通讯方式培养远及西藏、内蒙古等地的学员800余人。

1931年春,逃亡日本刚归国的教育家陶行知经黄炎培介绍,史量才欣然聘其为《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并极力资助其建设“自然科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和编写儿童科学丛书。

1934年11月史量才被暗杀,在他的追悼会上陶行知送挽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先生一身可谓楷模”。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中,史量才始终致力于文化、新闻与教育事业。至今他的“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非国”仍为人称颂。斯人虽逝,其泽长存!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