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4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4年04月26日

我的第二故乡松江佘山

佘山外国语实验学校五(1)班  张挺艺

 

三年前,我们全家从北外滩搬迁来到松江佘山。因为我们家与松江有着很深的缘分。上世纪70年代,黄浦江上没有一座大桥,为加快上海金山石化总厂的生产建设,迫切需要建造一座畅通两岸的黄浦江大桥。曾参与建造第一座南京长江大桥的太爷爷,又一次接受重要任务,出任上海市黄浦江大桥工程建设指挥部第一副指挥长,领导组织建造上海第一座黄浦江公铁两用特大桥(公路铁路桥)。那个年代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建桥工地在松江县叶榭,指挥部设在闵行一号路上海电机学校(现上海电机学院),太爷爷每天一早,就要与工程师们驱车从米市渡摆渡过江前往建桥工地。松江县的领导特地为太爷爷安排了一个部队转业、家住佘山的司机。太爷爷与松江的工人农民们,在黄浦江边风餐露宿,挑灯夜战,同吃同住,与松江的工人农民们建立了深厚朴素的感情。仅用2年多时间,铁路桥公路桥先后通车,改写了黄浦江上无大桥的历史。每年,我们都要到黄浦江大桥(现改名为松浦大桥)献花祭拜太爷爷,告慰骨灰撒向大海、长眠在长江口水域的太爷爷。如今的松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正在精心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科创、人文、生态的松江样板。

现在,我家住在依山傍水的佘北大居丽雅苑小区,可眺望近在咫尺的佘山日出霞光,望得见九峰十二山中翠色宜人的北竿山,看得见小河弯弯的通波塘,它是佘山支流通往黄浦江的母亲河。

由于上海城市建设的需要,佘北大居络绎不绝地导入市区人口近三万多人,这希望的田野乡村充满了欢声笑语。

许多年轻时就爱好文艺的叔叔阿姨们,每天都在九千泾河畔唱歌跳舞,这个没有围墙的乡村大舞台,天天有春晚,人人是演员

在这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佘北大居,萨克斯乐队、舞蹈队、合唱队、旗袍队、沪剧队、腰鼓队等文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成为佘山脚下一道靓丽风景线。我的外婆毛遂自荐加入萨克斯乐队,担任伴奏的沙锤手,现在已经可以登台演出了。我的外公年轻时就对话剧表演情有独钟,加入了石星宇老师领衔的上海市五星级学习团队、佘山镇星星朗诵沙龙,这支被称为松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队伍,多次在街镇、社区、养老院等处巡回表演《党的二十大之歌》《雪山英灵》《英雄》《佘山是座什么样的山》《新时代之歌》等情景剧,赢得一片喝彩点赞。我是上海电视台小荧星艺术团的一员,积极参与社区文艺演出活动,客串表演芭蕾舞《葛蓓莉亚》。自编自导自演,活跃在社区的文艺团队。

美丽的青山绿水,美丽的田园风光,怎不叫我深爱着你——松江佘山。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