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7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4年07月12日

老电影趣忆

朱正安

 

最近看到一些电视台在重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便勾起了我对老电影的回忆。

我老家在沪郊浦南一个小镇上。从记事起,镇上就有一个毛竹和稻草搭建的剧场,主要用于乡里(后来是公社)开大会,偶尔有地方戏演出,也放放电影。电影有《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五朵金花》《狼牙山五壮士》《古刹钟声》等等。电影比小人书、评书的直观性强,逼真,易于模仿,所以电影中的许多台词就成了我们这些小男孩的口头禅——“黄河黄河,我是长江!”(《渡江侦察记》)“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呀!”(《南征北战》)“高,实在是高!”(《战道战》)……

不仅仅在口头上模仿,还因深受片中的正义感和英雄情怀感染,经常会将一些电影中的精彩镜头演绎到玩耍之中。看了《铁道游击队》,我们就去附近农村找一牛车棚,几个人奔跑着把车盘推得飞快,然后飞身跃上车盘,再飞身跳下车盘,嘴里唱着“爬飞车哪个搞机枪,闯火车哪个炸桥梁”,要多快活有多快活。看了《狼牙山五壮士》,我们就站到石驳岸或石桥顶上,齐声呼喊:“乡亲们,同志们,永别了!”然后一齐跳进河里,要多壮烈有多壮烈。大约60年代初,电影《飞刀华》上映,我们许多人手里便有了一把用钢锯自制的飞刀,专找树木和排门板厾,练习刀法,弄得街坊邻居心惊肉跳。

电影《青春之歌》是在60年代初我上初中时才看到的。学校租来的片子,全校师生在大食堂集中观看。这是我等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男女两人搂抱在一起亲嘴的画面,因此当林道静与余永泽“那个”时,场内顿时发出一声嘘声,同时人人都把头低了下去。我那时已经情窦初开,便红着脸向银幕偷偷乜去——其实,许多人与我一样都在偷看呢,结果引来了一片大笑声。

接下来一段时期国产电影就多了,《红日》《苦菜花》《李双双》《三进山城》《马兰花》《三笑》《大李小李和老李》……简直是层出不穷。不过,也许是看得太多了,加上年纪渐长,少了儿时的那种好奇和顽皮,思想却成熟多了,记忆中就很少模仿的细节,只记得常挂在嘴上的也就是“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们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和《三笑》里面的“尊一声二奶奶听我表一表”什么的。后来,因为那是个特殊的年代,国产电影式微,除了八个拍成电影的样板戏和极少的国产影片外,外国电影反倒占据了大半壁江山。那时有个段子就概括了当时影界情形:“苏联电影老是一套,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在那个精神食粮匮乏的时代,那些外国电影无疑是久旱中的几滴雨露,多多少少给大家带来了些许清凉。

在这些外国电影中,朝鲜电影可说是独领风骚。《卖花姑娘》不知揩湿了多少中国观众的手帕;《鲜花盛开的村庄》里那句“漂亮的脸蛋长不出大米”的台词和“六百工分”一词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玩笑话。当然,台词中最有名的,自然是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中那句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了。

改革开放以来,影片如雨后春笋,看都看不过来,尤其是电视机走进家门之后,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电视剧已取代了电影,电影院的大门是难得进去的,我退休至今十五年了,去影院看电影总共不会超过五次。尽管这些电影和电视剧中也不乏好看的,但由于数量太大太大了,来不及消化吸收,因此也就很少记得清晰的趣事,在我的脑子深处沉淀下来的,依然是那些五六十年代的老电影。

回忆老电影,就像喝了一壶陈酿老酒,我醉也!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