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7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4年07月19日

松江府中学堂

林 琳

 

光绪三十年(1904年)成立的松江府中学堂至今已120周年,松江二中的发轫得源于此。它的前身是兴办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开办于1788年的云间书院。书院是当时教育、学术研究、文化普及与教化宣扬之重要场所。随着西学的东渐和清政府对外一而再,再而三的溃败,因此1901年清廷诏令开办新学,其中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

松江原为府治的所在地,历来尊师重教。“旨在维新、意在图强”的新学在松江创办时间早,声势大。由于松江人,进士姚肇瀛与廪生谢葆钧等的积极倡议,1902年2月下旬,江苏省松江府知府余九谷、华亭县知县林丙修与娄县知县屈泰清商议将云间书院改为松江府中学堂。经呈报得到同意后,他们一再筹谋资金,选址府署东斜角,云间第一楼后管粮厅衙门旧址(今松江二中中部校址),并购置官荒民荒,总面积16亩。创办时是知府余九谷,兴办时已换为知府许祐身,总董姚肇瀛,经董为于允文、徐祖尧、吴前楣与谢葆钧。1903年农历四月开始动工,1904年农历八月落成,共建有礼堂、办公室、教室、宿舍、图书室与厨房等平房60多间。除课桌椅、黑板等外,有运动器械622件、手工器械409件,并有中文参考书524部、外文参考书146部、地图23种、博物器械标本模型233种,及一些理化教学器械。值得一提的是,松江人张蕴和(后为《申报》副总主笔)为求新学,1902年赴日本考察,回国后将所得资料悉数提供给松江府中学堂创办之用。

1904年,松江一府七县(除上海外)唯一的一所新式中学——松江府中学堂正式成立,当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招考新生。它是松江府的最高学府,也是唯一的公立中学堂,经费来源于原云间、景贤两书院暨粮、漕、典当捐等,及各项善举余款、求忠校士馆盈余等项。开办时知府田庚任总办,谢葆钧任监督(校长),由谢监督负责,共聘任教职员16人,其中张锡恭以经学负盛名,陈灿勋为英文教员,张国维为地理教员,招收学生一百零几人。

谢监督豪迈有干才,创办新学,推行教育革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国经史为基础外开设英语、数理化等学科,亦有体育(体操与武术)、歌咏与演剧等,学制四年,不分初、高中,1905年农历正月二十四日正式开学。松江府中学堂教员虽少,但均为一时翘楚,不乏留学生和同盟会会员。日本留学生、后为《时报》主笔的秦毓钧1907-1908年执教于此。他们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与民主思想,因材施教,新学桃李芬芳,又因谢监督躬行教务,督教督学,治校有方,且训育多策,故学生中俊才辈出,一时间松江府中学堂成为江浙沪等地声誉卓著的学府之一。1908年(农历1907年12月)其首届毕业生被社会上称作秀才,姚鹓雏与杨孝述就是其中的文理双璧,垂名青史。姚鹓雏是南社“四才子”之一,一代词章大家和小说家,解放后任松江县副县长,而杨孝述是第三批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生,中国现代科学普及的奠基人和教育家之一,也是沪上鲜有的学者型的实业家。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做了小学教员,甚至校长,鼎助初等新式教育。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不久上海光复,松江旋即成立军政分府,谢葆钧任民政部长,兼佐教育。同盟会会员,回国后1911年任教松江府中学堂的李维翰(字芑香)佐钮永建光复松江,任军政分府的编核科长,与朱叔建、蒋轼等成立松江政论会,创办《政论报》,任主编。故松江府中学堂发起组织驻松学生军,参加松江政论会,采集舆论,发表政见与督促政治进行。崇尚实事的谢葆钧离任后,校长一职由数理教员倪宗伊担任。倪校长重视学校管理和学生学业,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倡实验。之后校长一职由夏日琦、孙观澜先后担任。孙校长还将校内西侧荒芜之地建成室内操场。

1913年7月,松江府中学堂根据江苏省教育部指令更名为江苏省立第三中学校,部分教员留任。其成立之初就有较完善的学科设置、校舍校具等,应得益于府中学堂。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