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7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十二版:文艺副刊
2024年07月26日

古镇甪钓湾

黄 炜

 

甪钓湾,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从小就经常在大人们的嘴巴里听到这个名字,因为它是我们老家新浜的一个小集镇。

甪钓湾三个字现在写得很溜,其实,真正弄明白这三个字怎么写,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甪字有点生僻,除了苏州还有个“甪直”古镇,几乎看不到这个字;“钓”字同音字多,不知道哪个是正牌。我小时候,不要说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以为是“陆吊湾”。作为甪钓湾的同乡人,真的有点惭愧。其实,甪钓湾这个名字是有来历的,相传明中叶,江苏昆山有一隐士甪里先生,在南界泾和南湾港交汇处修筑钓台,以钓鱼娱乐,因此而得名。清光绪《重辑枫泾小志》载:“六店湾镇属娄三保。一名甪钓湾,俗以为甪里先生垂钓地。”由此可知,“六店湾”是甪钓湾的曾用名。还有“甪吊湾”的说法,我猜想也许是“吊”比“钓”更好记好写些,且两字同音,所以就混为一谈,写成“甪吊湾”了。

甪钓湾是新浜的一个重要辅助集镇。新浜地处江南水乡,水系比较发达,既养育了鱼米之乡,也给老百姓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甪钓湾在新浜镇的最东北角,北面与石湖荡相邻,南依南湾港,东沿南界泾,处于两条大江(河)的交汇处,过河或者从西面沿沪杭铁路才能到新浜镇上,而且那里距离新浜里(新浜人对新浜集镇的称呼)有5公里的路程,对于居住在甪钓湾的人们来说很不方便,所以,这里很早就形成了一个小集镇。据史介绍,甪钓湾集镇形成于明朝末期,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也算得上是古镇啦。

甪钓湾离我的家比较远,再加上当时的交通十分不便,我们这边的人很少去甪钓湾的,记忆中买氨水(一种农用肥料)或者染布要去甪钓湾,那里有个氨水站,还有比较出名的染坊。直到80年代初期,参加工作后,因学校在甪钓湾设有初中部的分校,有时需要去那里参加教研活动或者交换监考之类的工作。那时才真正地走进了甪钓湾,对它有了直观的印象。

先说我亲眼所见的学校吧,眼前的中小学在一起的学校就建在原来天主教堂的旧址。据说甪钓湾曾经有两座教堂:一座耶稣堂和一座天主教堂。耶稣堂在现存的石牌坊北侧,天主教堂就是学校的所在地。甪钓湾的小学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新浜学校的校史是这样表述的:新浜学校前身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甪钓湾的一所私塾。1964年迁址于新浜镇。但是解放后设立的甪钓湾小学一直在,即使后来作为村校也一直存在着,直至上世纪90年代。

再来看看我初见的甪钓湾小镇。一条小河把小镇分成南北两块,中间有石桥相连,南北各有一条约300米长3米来宽的砖街贯穿全镇,很有江南水乡古香古色之特色。南街以民居为主,北街以商业为主,街两旁建筑大多为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开店。茶馆、书场、肉店、点心店、豆腐摊、药店、粮店、卫生所、信用社、生产资料供应部等吃穿用的商店一应俱全,与当时的新浜里比,只是集镇规模稍微小了一点点。不过,最繁荣的时期也有五六十家商店呢。甪钓湾还有一个新浜里没有的客运小码头,可以停靠往来于松江县城和友谊大队之间的友谊班客运轮船。那个时候甪钓湾可谓是“繁花似锦”。

然而,好景不长,曾经的繁花终因跟不上时代的节拍而凋零。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因水运衰退,小镇渐趋萧条;上世纪90年代起,陆运完全取代水运,随着最后一家煤球店也被迫关闭,甪钓湾小镇终究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过去了,乡村振兴的步伐把甪钓湾带进了一个新时代。甪钓湾犹如枯木逢春般又在慢慢发芽成长起来了。甪吊湾正在通过还原历史和唤醒沉睡的业态,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红色文化、餐饮文化和文人文化的古镇。茸城猫王工作室的入驻,让甪钓湾慢慢苏醒,农家美食、字画古迹又现面目,值得好好品味一番。就在猫王工作室的对面,我的学生吴建东开了一家富有特色的农家乐,在那里可以品尝到“三当菜”(当地、当季、当天的菜)、“八大碗”(田螺、螺蛳、鱼、泥鳅、黄鳝、蟹、蟛蜞和水八样等)各种农村传统荤素菜肴。屋外墙壁上挂着的蓑衣和一艘载着白鹅的旧渔船模型还原了新浜作为江南水乡的捕鱼历史。屋内则摆放着收音机、旧杂志、织布机和土布等各色老物件。喜欢乡村生活的城里人也会来这里体验小镇生活,甪钓湾慢慢地又开始热闹起来了。

虽然甪钓湾古镇非常小,但是这里有悠久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愿跟随着乡村振兴的脚步,沉睡中的古镇甪钓湾会被唤醒。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