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8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4年08月07日

培育富民产业、改善乡村面貌、提高生活质量,石湖荡镇年轻村干部用心建设和美家乡——

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活力

□ 记者 王梅

 

夏日炎炎,石湖荡镇新源村村口的“四合院”人气不减。一群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人整日围着一群老年人转。新来的选调生潘至帆也在队伍里。进村前,这位“95后”姑娘,还在担心怎么融入老人圈子。进村后,潘至帆直言:“村里虽然老人多,但村两委班子全是村里的年轻土著,沟通讨论都能丝滑融入。”

这些年轻人在忙些什么呢?村口大门处成排悬挂的牌子隐隐透露出一些线索——“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上海市学习型乡村”“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村里的老人们说,这些荣誉的取得离不开年轻人的用心和付出。

 

做服务 跟着乡里乡亲的需求走

“村里荣誉多,我们既自豪又高兴。其实,在村里上班没啥‘花架子’,搞好服务最重要。”说这话的是新源村党总支书记王叶,她今年37岁,是班子里的“老大姐”,村里的长辈们有叫她“叶子”的,也有叫她“小叶”的。

采访当日,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就有2名村民来找王叶解决难题,其间还有一通电话打进。与村民沟通期间,她还不时在身边的笔记本上作记录。“我办公室的门一直敞开着,只要没有外出开会,随时都能找到我。”王叶说,服务村民就得跟着村民的节奏走。自2008年回村工作以来,让村民拍手称道的服务项目遍布村里的角角落落。

就拿村口的“四合院”来说,占地4000平方米的空间内,既有医保、水电气费用缴纳“一站式”村事务受理服务和政策咨询大厅,又有村卫生室、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快捷便民服务点。以便民服务点为例,所有商品均按照购物网站实时价格出售,对于部分腿脚不便的村民,还可由网格志愿者提供免费配送到家服务。

 

抓建设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干

服务干得好不好,村民说了算。提起村里的年轻干部,村里的老人们打开了话匣子——“这群孩子都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做事踏实。”“把村里事当自家事办,而且事事都办得漂亮。”“个个都吃得了苦。”

目前,新源村党总支、村委会常驻干部共5人,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是王叶和村党总支副书记鲁迪丰,最小的是负责团青、妇女等工作的曹圆馨,今年27岁,负责文体工作的张晓婷刚满35岁。回村对于他们来说,从来不是备选项,而是第一志愿。

“从小在村里长大,对这里有感情了。大学选专业也是选的农业农村相关专业。”曹圆馨说,赶上乡村振兴的东风,如今的乡村年年有大变化,月月有小变化。新源村由原先的五村村、古场村合并而成,不单行政区划有所变化,乡村面貌和村民生活质量也节节高。眼下正值暑假,村里的墨香书法班每周四上午准时开放,学生既有本村的孩子,偶尔也有邻村过来“蹭课”的,教书法的老师就是本村村民朱景焕。

 

谋发展 盯着产业致富的目标跑

农村要致富,产业要兴旺。这几年,培育富民产业成了村干部们心头的大事。村里也涌现了一批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荡里果蔬专业合作社里,西瓜挂满藤蔓,桃子枝头泛红,水晶梨长势喜人。“80后”谭安福引种的火龙果和四川青脆李产销两旺,还推出了采摘套餐。

可大家觉得,这还远远不够。“和发展得好的村比,我们村产业还是弱了些。”鲁迪丰坦言,虽然总体看还算红火,但其实还是合作社、农场主模式居多,与产业化有一定的差距。除了搞种植,村里也想搞乡村旅游,这需要做特色、创品牌,有些村民建议在种植的基础上主打特色采摘,也有些村民想搞农家乐、家庭式烧烤垂钓营地。

“致富道路千万条,只要盯着目标跑,脚踏实地干,乡村总会越变越好的,过去的十多年就是证明。”站在村里刚修葺一新的百姓戏台文化广场上,眼见不远处成片的稻田里长势喜人,王叶对新源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