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9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十二版:文艺副刊
2024年09月13日

电台中秋

刘千荣

 

被称为“千禧之年”的2000年中秋节前夕,一位被《新民晚报》聘为特约通讯员的朋友,通过当时还很流行的寻呼机找到我,要我推荐一个农民工典型人物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做直播,说是上广“小茗时间”节目策划在中秋前后,做一周“异乡人在上海”的专题。朋友说你去吧,你在来沪务工人员中也是佼佼者,我这就把你的名字报过去,电台编辑会和你联系的。

八月十五下午,我按约定时间走进直播间,小茗老师叮嘱道等会做直播节目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我问出一个问题你要展开回答,不能只回答“是”或“不是”,一两个问题我可以带过去,如果一直都这么回答我可就没办法把节目继续做下去了。还有这是现场直播,你戴上耳机后,千万不能发出和节目无关的声响,否则通过电波传了出去,后果很严重。

“午后的阳光真好,面对它,我忽然感到期盼在生命里是多么甜美的一刻。阳光下来来往往的人各有期盼,各自去留。而我只想告诉您:上广990千赫的‘小茗时间’随时欢迎您。”当节目的开始曲和这段开场白过后,我和小茗老师的对话开始了。让我尴尬的是小茗老师问的第一个问题我就答了个“是”,暗自提醒自己要多啰嗦几句,不能让小茗老师无话可说。

之后我凝神静气倾听小茗老师抛出的每个问题,然后用自认为精准的语言回复。那一刻我能听到自己由于紧张而加速的心跳声,两个手掌心都是汗。平时还算清脆悦耳的声音,那时就算通过话筒传出去仍旧显得干涩,一点都不圆润。平日里被老乡朋友公认普通话说得比较好的我,瞬间被打回原形,一张嘴就是浓重的老家六安口音,与小茗老师说话的字正腔圆形成鲜明对比。

小茗老师不愧是位经验丰富的节目主持人,问题设置非常有代入感。大概十分钟后,我基本进入状态,不时还能幽默一下。节目越深入,我也越投入。直到小茗老师以祝我中秋快乐收场结束直播,我仍感到意犹未尽。在她的手势指挥下,才想起把耳机摘下来。

小茗老师继续主持下个节目,编辑把直播录音带取出来给我说节目做的还可以。听到直播节目的朋友则给我打电话说非常成功;无缘听直播的小伙伴和我要录音分享后则说厉害,面对全国“银话筒”奖获得者小茗的采访我对答如流。后来在做东方卫视的“走近他们”专访,节目主持人骆新老师在看过我的材料后说“‘小茗时间’节目都做过直播的,肯定没问题,可以开始了”。

应该说新千年之初,广播的影响力还是蛮大的。特别是广大来沪务工人员,基本上靠听收音机打发工余时间。所以有很多老乡无意中听到了我在上海电台的直播节目,偶尔见面,他们特别是一些长辈会亲切地喊我乳名,问八月十五上电台的是不是我?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赞道:“来上海打工还上广播了,在老家做梦都想不到!”

虽说到电台做直播节目已经过去二十余载,上海电台主持人小茗老师也在2002年年末的一场车祸中不幸英年早逝,但每年中秋佳节来临,我还是会想起我在电台度过的那段终生难忘的“小茗时间”。杜甫诗云“月是故乡明”,但努力打拼,他乡的中秋也会有别样的风景,铭刻在漂泊人生的记忆里。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