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产”变资产 促专利生“红利”
宣城加力推动知识产权运用转化
今年以来,宣城市以培育高价值发明专利为导向,以推动高效益转化运用为目的,进一步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上半年,全市共新获授权发明专利612件,居安徽省第6位,同比增长90.1%,居安徽省第1位。全市高价值发明专利2194件,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79件,同比增幅60.4%。
“没想到我们的专利成果还能作价入股,进一步落地转化。”日前,绩溪袁稻农业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将部分处于“沉睡”状态的发明专利,作价200万元入股,占股比例为20%,与安徽工程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及其他自然人共同发起成立先进纤维材料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企业带来技术资源和资金支持,让“沉睡”的专利变成助力发展的“真金白银”。
这是宣城市高效益深化知识产权运用转化,加速各类主体释放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的生动实践。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服务效能,全市构建形成了1家国家级、4家省级、13家市级网点协同发力的服务网络;打通专利转化运用关键堵点,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拓展地理标志质押融资,推广园区集合授信模式,探索基于知识产权价值的“信用评价+风险补偿”贷款新模式;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加强高价值专利储备,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可转化专利工作台账,对专利产业化进行市场评价,丰富完善专利转化资源库。上半年全市共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67笔,登记金额18.1亿元,居全省第4位。
宣城市聚焦“2+3+4”产业链,深入实施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工程,创新开展专利、商标双倍增行动,帮助企业挖掘技术创新点,加强专利布局和产业专利池构建,引导企业、高校和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强强联合,推进高校、科研机构高价值专利向企业转化,解决企业“现实之需”。安徽富凯特材有限公司在工艺研发过程中遇到了高纯原材料如何制备、熔炼过程氧含量如何控制等技术难题,通过安徽工业大学专利技术转让,成功实现了成品氧含量大幅降低,企业和高校还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仅解决了高端轴承钢“卡脖子”问题,还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知产”转化见实效,企业发展活力强。政府、企业、服务机构、金融资本等多要素全部“动起来”,专利资源也随之“活起来”。上半年,宣城市推动实现高价值发明专利保持40%以上高速增长,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高价值专利747件,同比增幅26.2%;实现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专利1007件,位居安徽省第三,同比增幅89.6%;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专利17件,同比增幅安徽省第一;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专利800件,同比增幅95.6%,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更多专利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变成企业发展的红利及产业领域的竞争力,宣城创新活跃的科技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摘自《宣城日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