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11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综合新闻
2024年11月05日

全国外语类高校齐聚上海外国语大学

共话思政课如何做好“大”文章

本报讯(记者 刘芮孜)“新时代中国青年国际话语能力培养:外语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研讨会近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外语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径,提升新时代中国青年国际话语能力。

在主旨交流环节,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鹏围绕新时代中国青年国际话语能力培养共同体构建,从马克思主义原理角度对“话语能力”和“国际话语能力”进行了学术剖析,他表示,话语的力量来自对问题的解释力和解决力,必须在中国青年国际话语能力和培养共同体各环节之间建立精准的对应关系,以“为谁说”“说什么”“怎么说”三个问题为导向,着力提升学生站稳价值立场的能力、把握先进内容的能力以及实践博弈的能力。

高校如何回答好“高校当何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何为”的时代命题?大家一致认为,思政课建设是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外语院校思政课建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更承载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时代新人重任。外语院校应当充分发挥办学特色和优势,既注重育人之“术”,更要谋育人之“道”,构建新时代中国青年国际话语能力培养矩阵,为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外语院校应有的贡献。

陈鹏介绍,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不断创新大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把语言教学与思政课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全球话语能力。师生一起用英文讲党史、辨析外媒误读报道,通过这一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传播中潜移默化形成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探索出“陪练式”教学创新思政课双语教学模式,开设全英文微信公众号“CPCReview”传播新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此外,上外学生理论宣讲团的成员们深入上海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高校、企业园区、街道社区、乡村、中小学等开展宣讲活动,把“向‘上’演‘译’鲜活理论,向‘外’发出青年之声”作为宗旨,着力以多语种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

本次研讨会期间,来自国内的8所外语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代表围绕主题开展了学术报告、教学展示交流、专家点评、实践教学现场观摩等一系列活动。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