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缺之美
甘建华
地铁站大厅的墙上,有幅人工智能艺术AI生成的壁画,粘住了我的目光。这是一道奇异惊艳的水下风景,在千姿百态的珊瑚、水草和色彩斑斓的游鱼之间,画面的中心是一截失去了两头的断桥,它沉没于海底,突兀地屹立,其显示的无以言说的坚韧与倔犟,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视觉冲击力。它令我想起了另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断桥雄姿。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深圳特区,从市区通往南山区的深南大道,在107国道基础上的分段取直和修建已近尾声。在离我谋生的深圳大学不远处,透过“面的”车窗玻璃,我在国道的废弃路段上,第一次瞥见了这段形状独特、只剩下半截身躯的断桥。它立足于河畔,其姿势仿佛朝对岸腾跃而起,嶙峋峭拔,如雕似画的骨架,在满天彩霞的瑰丽背景上,像巨大无比、昂扬长啸的龙头般威武雄壮!霎那间,我的目光为之凝聚。在特区改天换地的建设热潮中,这不经意间惊现的大美画面,震撼了我的心房!“面的”很快将断桥甩在了身后,我以长久的回眸,礼赞这段承载过深圳湾半个世纪沧桑的旧国道,完成历史使命的壮丽谢幕。
同为残缺之美的收藏,我还想起了深圳湾的海滩上,那座耸立的木质海船残骸。不知它何年何月搁浅、废弃于此,而朽烂到千疮百孔、不堪目睹的船体,证明了它在此已年代久远。夕阳的余晖下,欣赏它粗壮的龙骨,高耸的桅杆,那逆光里的轮廓和剪影,在我意念里一次次化作了劈波踏浪、扬帆远航的大海娇子,成为我心中的一座威风凛凛、令人肃然起敬的建筑物纪念碑。
大千世界的一切事物,难得圆满,没有十全十美;只有局部、独特的个性之美,可以让美达到极致。不消说断臂的维纳斯,残损的敦煌壁画,“金丝铁线”纹交织的故宫哥窑瓷等等展示着残缺美、破碎美的惊世瑰宝,只要你稍微有心与敏感,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从来不乏审美的愉悦。鄙人当年曾参与城区文化志的撰写工作,在民间文化的采写、探究之中,即被所接触到的艺术个性之美吸引和感染,以至乐在其中,乐此不疲。我对于根雕与盆景的喜爱,即源于当时对根艺盆景艺术家化残为美、点石成金才华的领略与见证。而曾名闻沪上的“陶氏石壶”,其获专利的代表作“竹节组合壶”,较之结构的精妙和外形的逼真,更能拨动我心弦的,乃是那一道道镂刻在“枯竹”之上象征漫长岁月的裂缝。
残缺之美带着缺憾和不足,互补相融,组成了多姿多彩、精彩纷呈的世界。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如此。
人无完人,其个性特点尺短寸长。不懈追求自身的完善,是人的共性和人群的活力所在,而努力于事业的完美,更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之源。身处命运的共同体中,面对不同的人,我们需要容人的雅量,识人的智慧和成人之美的修为。
鄙人退休前就职的一家文化事业单位,其工作团队远称不上齐整豪华,成员多为企业报考转岗人员、回城知青和跨出校门不久的高校毕业生,经历、专业资质和技能参差不一,且在成立之后的前20年里,我们是全市同类机构中唯一一家基本没有员工人头费,生存全靠创收自支的机构。她能够正常运转并且扎实地稳步发展,为城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原因除了从业者们强烈的事业心、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就是通过对人员个性、特长及综合素质的客观评估,有意识地扬长避短,尽可能将人员安排、调整到较合适的岗位,使每个人能够安心、快乐地奉献着各自的才华与能量。
个性是美丽的花朵。花朵的盛开,离不开阳光雨露。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