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诗抄》里的松江
陈 益
《松江诗抄》(清姜兆翀编),影印自国家图书馆藏书。卷一钤有“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朱文印。该书选编清代前期与松江有关的诗歌共六十四卷。全书以诗存人,以人存诗,保留了大量乡土诗歌资料,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诗人们倾诉的松江情愫。
列在卷首的是张安茂的诗作。张安茂,字子美,号蓼匪。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授江苏省按察使,历任工部员外郎、浙江提学佥事、陕西布政使。他抒写登临华山、崆峒、六盘山时浩茫心宇的诗句,颇有气概。一首七律《归田》尤其流露真情:“白发自然宜野笠,青山偏欲绕柴扉。若寻仲蔚闲居处,满眼蓬蒿人迹稀。”他借用仲蔚闲居的典故,想象自己致仕回到家乡云间后的状况。汉代张仲蔚,平陵人,与同郡人魏景卿隐居不仕,精通天文博物,擅长文学诗赋,平日生活贫寒,住所前的蒿草可以遮住人。显然,被弹劾罢免又原官起用的张安茂,经历仕途磳磴,早已有回归云间的意愿。
宋徵舆,字辕文,号直方。清初考中进士后授刑部主事,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与陈子龙、李雯并称“云间三子”。地方传说,宋徵舆十六岁时与柳如是曾有短暂恋情,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也采用这个说法。他的《思旧园诗》写得晓畅可亲:“我家歇浦阳,衡宇海云曲。祖父存数椽,慈亲更修筑。旁穿十丈地,背树万杆竹。阴雨栖高楼,当暑荫乔木……此乐三十年,如今不能续。稚子从南来,我问当年屋。答言书院中,仿佛昆山麓。桃李已成蹊,藤萝复盘谷。繁花秀红颜,幽塘绿如玉。鯈鱼川上游,好鸟枝间宿。但期主人归,披襟豁心目。”位于歇浦(黄浦江)之阳的宋氏旧园如此秀美,对游宦在外的宋徵舆有着无限的吸引力。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周茂源,字宿来,号釜山,华亭人,顺治初年进士。明末清初,在云间众多的文人墨客中,周茂源及其长子周纶、孙子周稚廉的诗词成就,被誉为“湾周三词人”。曾任处州知府,后罢官家居,著述以终。与陈子龙、李雯等交往密切。他的《园居诗》很值得一读:“生年不满百,每为婚宦牵。胡不弃羁绁,终得返自然……嗛嗛谢微禄,耕我陇上田。田畴日以广,筋骨日以坚。人生各有役,户枢常永年。结发念俦侣,无如沮溺贤。”在周茂源看来,仕宦在外的拘牵,与嫁为人妇一样,怎么也由不得自己。那么,为何不摆脱羁束,回到自由自在的天地中去呢?人生难免会被役使,唯有故乡的田畴和家园,才是心头的永恒。
董含,字阆石,号榕庵,董其昌孙子。顺治十八年进士,殿试二甲第二名,却因江南奏销案牵累放归田里。遂决意仕进,以耕读自娱,勤于著述,有《安蔬堂诗稿》《林史》《山游草》《三冈识略》等流传。他的《田家诗》这样写道:“贫农苦无本,米贱不得赊。手携三尺雏,入城鬻谁家。赖此造化力,三时足甘雨。卧闻圩岸崩,呼童连夜补。朝闻吏怒呼,纳履未及正。寄语城中人,莫言老夫姓。新逋朝未措,旧逋暮索偿。不如弃田庐,去种他人秧。”清初种田人艰辛困苦的状况,在他的诗句里表达得淋漓尽致,激起人们无限同情。显然,这跟董含生活在底层是密切相关的。
曹垂璨,字天琪,号绿岩,世居上海,顺治四年(1647)进士,曾主持《康熙上海县志》编纂。曹氏为宋武惠王南渡之后裔,曹垂璨是曹氏第一个通过科举获得“功名”进入仕途的人物,曾在藁城县(今石家庄市藁城区)和遂安县(今浙江千岛湖景区)任知县。曹垂璨及族人的祖居咸宜堂,在上海大南门(今中华路和黄家路)之间。他为松江所写的《秋江渔乐》曰:“残霞雨歇抹遥天,晴空一道陵秋烟。鲤鱼风起蓼花紫,纶杆三尺跃轻鳊。浅水芦苇随意住,笑指长空排雁字。生涯一叶自年年,吏不追呼官不使……”诗句描绘了一派与大自然相融相洽,自给自足,无拘无束的渔家生活状态,着实令人入迷。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