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书忆旧事
蒋近朱
接到松江区作协的邀请,参加俞富章作品研讨会,并微信发来俞先生最新散文集电子版,看书名《春天枸杞香动人》,就感觉绿意盎然清香扑鼻。俞先生这是第几本文集了?如此勤勉多产,钦佩之余,亦使我汗颜。
夜深人静,孤灯一盏,正是静心读书时。打开手机翻阅《春天枸杞香动人》,全书91篇,洋洋洒洒20万字。一篇篇依次读来,感叹作者真能写——过个年,就可写好几篇:《过年之前忆洗澡》《过年最思“猪头冻”》《年初一的记忆》《新年,从吃一碗“糖汤糕”开始》;春来尝新,又接连几篇:《春天枸杞香动人》《清炒芦蒿满嘴香》《春光下剪一篮鲜嫩的马兰头》《踏青赏花遇春韭》《腌笃鲜里的江南味》《绿叶春蔬“三姐妹”》等等。
寂静秋夜,心随眼走,一篇篇浏览、研读,困意全无。当读到第55篇《那年,我还未满十八周岁》时,一下子被紧紧抓住欲罢不能,反复细读,心中涟漪阵阵。作者18岁时的经历、思想、心情,与当年的我何其相似!我们是同龄人,那时的我们,都曾走在乡间小路上,不问前途何在,心中一片迷惘……更让我惊喜不已的是,作者细述了曾去团市委参加团讯报道员培训还住在那里的经历,读到这段,我心里惊呼:这么巧?那地方,当年我也住过!作者描绘的场景画面,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只记得当天晚上,我就住在团市委办公大楼的阁楼里……那阁楼在大楼附楼的三层。三层有一个大厅,大厅两侧有两间房子,我被安排在东侧一间。在我的印象中,这阁楼的墙很矮,墙无窗户,窗户开在屋顶上的,仿佛一个天窗一般。屋里有三张单人床铺。”“后来,我才知道,我住的这栋楼是一座挪威风格的建筑,整栋楼的外形如一座城堡,这大楼叫马勒住宅,又叫马勒别墅。”想起去年我陪美国回来的大学好友“看上海”,就到过马勒别墅,那天我在微信朋友圈发照片时还感慨:“图8图9的马勒别墅,到跟前才认出,这不就是当年的团市委所在地吗?陕西南路30号,印象太深了!上世纪70年代被抽调来写青工支农调查报告,我还在这儿住过一阵呢!”
那是1976年3月,我在城北公社插队务农的第三个年头,被团县委借调参加“青工支农”调查工作,为《团的情况交流》写调查报告。前半段工作重点在松江,下公社跑大队展开实地调查;一周后转入市区,到青工支农的派出单位了解情况,记得去了机电一局、大隆机器厂等几个地方。随后,便在团市委安营扎寨,开会讨论整理材料写调查报告。那段时间,我就住在团市委(家在市区的人回去住,记得一位大隆机器厂的瘦高个青工,他晚上就是回家住的,那位嘉定的男生和我一样住团市委,其他还有谁已记不太清了)。女生只我一人,自然是独自住一间,翻看当年日记有如此描述:“一个人住有8个床位的房间,窗外,传来声声汽车喇叭,连一分钟都不能安静”(我住的那间,好像有窗,依稀记得还是彩色玻璃)。俞先生文中说住的是阁楼,而我印象中应该不算阁楼而是顶楼,上面那尖尖的屋顶,让人感觉别有异国建筑风味。住在团市委的两个星期,我一般都埋头写作很少外出,唯有一次“独闯外滩历险记”,深深刻进我记忆永生难忘。那时听说外滩有个“情人墙”,在那个住房紧张拥挤的年代,年轻人谈恋爱都没个合适地方,外滩江边的防汛墙,便逐渐演变成姑娘小伙谈情说爱的“情人墙”。好奇心驱使我要去亲眼看一看那道独特的风景,团市委离外滩也不远,于是一天晚上,我便独自出门坐公交车(记得好像是42路)到了外滩。远观那情人墙,一对挨着一对,排得满满当当,彼此间距离那么近间隙那么小,寸土寸金的上海滩,这情侣约会的专属地也被利用到了极致!我想上前去吹吹江风看看江水,就瞅准一空隙稍大的地方插了进去,谁想刚站上去还没来得及好好欣赏江景,旁边一男的立即凑过来说:“小阿妹,一道靠一歇好勿啦?”吓得我赶紧扭头就逃,一路逃到公交车站钻进车里,到站下车后还频频回头,就怕被人跟踪。
读新书忆旧事,想想也挺有意思。还记得那时团市委副书记沈芬娣,枫泾口音,待人和善没啥架子,团县委的车驰、戴群华、钱明光等几位,也都让人感觉亲切曾给我指导鼓励。那些年的那些事那些人,我都没忘,一直在心里。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