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5年01月17日

说说那些年的那些事

日月光

 

悠悠日月,沧海桑田,变化万千。不到一甲子的几十年间,松江发生了许多变化。

松江现在晚上灯火璀璨、好多区域人头攒动,十分热闹。可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前,松江人的传统习惯是天黑以前要归家,吃好晚饭无事是不出门的。那时路灯稀少,即便有,也是昏暗的白炽灯。晚上街上冷冷清清,只有零星的烟杂店在出售香烟、蜡烛。那时大上海晚上也是黑咕隆咚的,灯红酒绿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上海第一家夜间门市部叫星火日夜商店;松江第一家夜间门市部叫黎明日夜商店,最初是晚上8点打烊,后来延至晚上10点打烊。那时黎明日夜商店晚上的日光灯,把店外的马路照得亮堂堂的,很吸引喜欢热闹、喜欢光亮的年轻人。那时松江的闹市节点在早晨:凌晨2点左右,各个豆腐店已热气腾腾地在磨豆、煮浆了;3点左右,各个老虎灶开始生火了;4点左右,各个茶馆开始营业了;5点左右,大饼油条店热闹起来了;6点,饮食店开始售卖馄饨阳春面了;此时各菜场已人头攒动……菜场7点半开始落市,就连“稻香村”“小广东”等招牌饮食店,营业到下午1点至2点,也关门了。

我那时当团干部,参加学习班要自己带被头褥子,用席子把被头褥子换洗衣裤卷起扎紧,放在自行车后骑着去报到。后来条件好了,被头褥子由组织单位安排。我在团县委工作时,一次学习班安排在新浜公社。我们先要向县招待所借几百条被子,然后由劳动服务所用板车拉到火车站托运,托运人员必须在短短的2分钟停车时间里,把这些被子扔到行李车上。运到新浜后,公社派人帮忙把几十捆被子运到学习班学员的住所。如果在招待所开会,那就省事多了,但要派一人协助报到时称米。那时候绝大多数团干部都没有粮票,报到时都带了米,来了先称米,然后拿到一张吃饭的凭证。

那时候,几乎什么东西都是零售的。买香烟大多是几根一买。一般“老烟鬼”买几根烟后先在店门口抽上一根。烟杂店都有一盒公用的火柴,火柴盒被一根长长的鞋底线系着,谁也带不走的。酒除了二两半的“小高升”外也都是零拷的。酱油也没有连瓶买的。所以,烟酒店都有白酒、黄酒、葡萄酒、五茄皮四只酒甏和红酱油、鲜酱油、醋的三只甏。那时候,谁家偶尔有个空玻璃瓶,也不会扔掉的,洗洗当零拷用。那时候,一家子的口粮也是分几次去粮管所买的。

现如今,松江到处有时装店,成衣有着统一的尺码,每人按自己所需的尺码买。过去不这样,除了工作服,是没有成衣出售的,衣服都是自己想办法做的。那时大街上有好几爿热闹的布店,出售各种各样的棉布,布的颜色、花纹和厚薄、宽窄都不同,可以让人尽情挑选。节日里,妇女姑娘进城逛街主要就是逛布店。所以节日里布店总是熙熙攘攘的。心灵手巧的买布自己做,不然就找裁缝店定做。买布是需要布票的,每人每年限量的。一些精打细算的女子就经常光顾布店,淘打折的“零头布”。一直到“的确良”这种化纤布大量上市,才开始有了成衣出售。

那时候,没有私人电话,没有手机,电报承载了重要的信息交流任务。拍电报一个字三分钱,所以惜字如金。“母病速归”“父病已愈”“两老安康勿念”,用极精简的词语把要说的事说清楚。夫妻分居两地,不见面不通音的,就靠“想你,保重”四字维系情感。那时汽车很少,夜深人静时听到摩托车声响就紧张,因为那是送加急电报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