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 场
汤炳生
上世纪80年代初,团里派我和李老师去青浦一个叫厍浜的地方做年档包场。年档是全年中演出的黄金时段。包场演出一般都是日夜两场,这次团里怎么这么大方,让两个人去同一个包场?
为赶年三十的夜场演出,我和李老师吃了午饭,拿了行李箱搭乘松江去枫泾的公交车。在车上,李老师告诉我,以前农村里但凡有喜事,如有老人做寿的、嫁娶的、喜得贵子的、庆号的,还有做社等等,主事方都会请来先生或戏班演出。他说他学艺刚出道时曾做过一个包场。那是一个殷实人家为儿子娶媳妇,主事方在大厅内外摆下十余桌喜酒。宴毕,撤下碗筷,换上烟、茶,李老师就在临时搁起的书台上献艺。由于包场比书场演出时长一倍,事主在书台的脚边放了只未开拆的饼干桶,桶盖上还放了一条香烟供他在小落回(说书隙间)享用。包场期间自然还有好酒好菜款待。那时的金圆券(纸币)不值钱,故用大米结算,他演五天,日夜共十场,大米X石。李老师说做包场很惬意也很吃力,团里派我们两个人去也是出于这方面考虑。到厍浜下车找到了村委会,那位来我们团联系演出的老姚热情地帮我们拎箱子,跨过公路将我们领到那幢新建的两层小楼,上楼西面一间是我和李老师的宿舍。不多时上来一位中年妇女,老姚先给她介绍了我们后,又对我们说,她叫阿小,是村里指派她专门为你们烧饭的,你们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尽管和她说。然后他又领我们去楼下东边看了看演出的场所,这是间临时搭起的木作工棚,已经打扫过,坐东面西搁起一个并不高的书台,台上的一张课桌用桌围围着,那上面写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书台后面墙上贴着海报,写着我们团及我和李老师的名字,在李的名号下写着夜场《包公》,日场是我的《鸿门宴》。面对书台的是一排排用木板搁起的算是听众坐的长凳。老姚告诉我们,村里还有一台浙江过来的民间越剧团也是今晚开场。
开演时间将到,李老师穿上长衫,拿起卖包(放道具的包包),老姚过来陪李老师去场子,我也跟着。场子里有100多名听众,老姚扫了一眼说,唷,也来了不少其他村的人。我们听了李老师一回书后,老姚便对我轻轻地说,走,去看看越剧场子。我本来就好奇,怎么包了听书还包演戏?刚过马路就听到西北角传来越剧悦耳的唱腔。我们来到了一个较大的有些年头的民宅,只见那客厅被当作了戏台。天井里坐满了男女老少,墙上贴了两张大红纸。老姚低声告诉我,包场演戏是前几年民间自发、由他出面联系剧团的,大红纸上写着各家各户出的费用。我走近看了一下,大多是出10元的,5元的,最后有几家出200元,300元的,老姚说出资大的都是村里的万元户。由于村里大多数中老年男性喜欢听书,加之开销也不大,于是就由村里买单请了我们。
在大城市的剧场里演出,同一个剧目演上十天半月是挺正常的事,可在乡下同一个村里演出,每场戏要更换节目,不然你就混不下去。好在这些民间艺人都是演幕表戏的高手,只要将故事梗概为他们说一说,明确了到时候你唱什么调,我唱什么腔,绝不会出错乱阵脚。
春节期间走亲戚,在远离街镇的偏远乡村,有了包场演出就有了热闹的去处,加之有了远处传来的此起彼落的爆竹声,让年味带着高声欢笑传向悠远。
后来,我在厍浜周边的村里被邀做了两个年档的包场。
追溯包场的历史更是悠远,且不说历代留存的那些古戏台及民国年间那些有钱人家,每逢喜事都会邀请名角唱堂会,我辈小时候知道村里包场放电影的消息时,便早早地拿起小凳去田头场角,在架起的银幕前抢位子了,更见从四面八方潮涌来的人群拥挤着看电影,联想到现在有关部门不定期地为小区居民配送演出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也联想到本人30多年来,由政府买单,由我创排的诸如松江农民书、独角戏、小品、上海说唱、哑剧、双簧等等形式的与时俱进的节目在全区巡演……
不管是包场或自掏腰包看戏,这不仅仅是娱乐,你说是吗?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