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古今体验春节年俗
周 洋
蛇年春节,有关DeepSeek的各种话题成为茶余饭后的主要谈资,有人自豪感爆棚,“中国式逆袭”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有人忧心忡忡,担心人类会被人工智能全面超越;有人则不屑一顾,认为AI不过是初级水平难登大雅之堂。在我看来,未来如何不妨拭目以待,而新技术带给我们的独特体验,应该大胆去尝试、去感受。这不,大年初七,也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我就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体验了一场XR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文化盛宴。
去年12月4日的一条新闻,让国人倍感振奋,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承载着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习俗礼仪、技艺与知识,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海图书馆精心策划这场名为“春节申遗,XR再现——岁首盛景庆新春”的活动,借助XR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让每一位对中华传统民俗满怀热忱的市民朋友,都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和年俗智慧。
下午两点,位于上图东馆B1层的绿厅演播室内洋溢着欢声笑语。圆形会场上的虚拟背景大屏幕,闪烁着神秘的光芒,宛如一扇时光隧道的大门,邀请大家开启一场奇幻之旅。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声,活动正式开启。身着靓丽服装的团团和圆圆两位主持人,用中华传统礼仪亲切地和大家打招呼,礼貌地请出了主讲嘉宾邓菲老师。邓老师是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赴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系深造,以宋元时期的艺术与考古、东亚的物质文化交流为主要研究方向,是深受读者喜爱的民俗专家。
只见邓菲老师身着优雅端庄的中式服装,化身从历史长廊走来的时光旅人,又似一位探寻年俗的时尚潮探。经由她的讲述,一场穿越古今的春节年俗探寻之旅开始启程。除夕,是春节的前奏,也是阖家团圆的时刻。人们在这一天,会点燃爆竹,借噼里啪啦的声响驱散旧年的阴霾,迎来新年的曙光。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长辈们会给晚辈发红包,寓意着驱邪避灾,佑护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大年初一,人们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传递着新春的祝福。在古代,人们还会喝屠苏酒、椒柏酒,据说这些酒有着驱邪避瘟的功效,为新的一年带来健康的福兆。到了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更是热闹非凡,人们早早地准备好祭品,迎接财神的到来,希望新的一年财源广进。而元宵节,作为春节的尾声,更是将节日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热闹非凡。辛弃疾笔下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便是对元宵佳节繁华热闹景象的生动描绘。
值得一提的是,邓菲老师是在绿色演播空间内面对镜头娓娓道来,而观众通过大屏幕看到的,是她置身于各种历史文化场景之中,向听众侃侃而谈,这正是XR虚拟现实技术赋能的强大功效。只见大屏幕上的背景画面不断变换,一会是绿水青山环绕的乡村,一会是亭台楼榭错落有致的古镇,一会又是殿宇佛阁庄严肃穆的古刹。浓浓的中国风扑面而来,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古代年俗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正当大家陶醉其中的时候,活动进入到新的环节。主持人别出心裁地给现场听众派发“红包”。红包里装的是一张张红色卡纸,上书一首首古典诗词。有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让我们感受到新年伊始的喜悦与希望。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带我们领略元宵佳节的浪漫与繁华。主持人邀请观众走进XR虚拟技术演播厅,朗读这些诗词,并送出新春祝福。有的观众早有准备,身着一身传统服饰,英姿飒爽,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着诗词,每一个字、每一句诗都饱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新年的美好期许,赢得大家啧啧称赞。整个演播厅内满满的都是喜庆祥和的过年氛围,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使人们沉浸在传统年俗的魅力之中。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