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3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健康在线
2025年03月19日

科技助力自主活动 重症患者重获新生

——养志康复医院帮助脑出血患者再度“站起来”

□ 记者 李天蔚 通讯员 卫玉洁

 

在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的重症病房里,62岁的忻女士正熟练地操作着电动轮椅,缓缓穿过走廊。4个月前,她还躺在病床上,依靠气管切开和胃管维系生命。从意识模糊到独立进食,从全身瘫痪到自主活动,忻女士“重生”的背后,是医院重症康复团队与智能科技共同书写的生命奇迹。

2024年底,忻女士在做家务时突发左侧基底节脑出血,陷入昏迷。经过紧急抢救后,她被转入重症康复科,此后一直佩戴气切管和胃管。再次入院时,忻女士希望能重新站立,甚至最终拔除气切管和胃管。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来说,重新“站起来”是康复路上的一大难题。然而,物理治疗师借助智能天轨悬吊系统,成功开辟出一条解决之道。在物理治疗师的精心操作下,忻女士被安全吊带稳稳托起,沿着平滑的轨道,从病床轻松平移至轮椅。在物理治疗师的鼓励与指导下,她开始尝试用双腿用力。在天轨的助力与物理治疗师的悉心引导下,忻女士逐渐克服了长期卧床带来的无力感和恐惧,再度“站”了起来。

站立只是康复的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上肢功能的重建。左侧基底节出血加上长期插管,导致忻女士双手肌力严重下降,连握拳都成奢望。康复团队带来了“秘密武器”——便携式智能上肢康复设备。这台小巧的康复机器人不仅方便转移,还能在空间有限的重症康复病房中使用。忻女士通过操控传感器嵌入式手柄,在屏幕上玩环球旅行、钢琴弹奏、钓鱼大师等游戏,与常规上肢治疗相比,游戏化的智能康复方式更能激发患者积极性。忻女士特别喜欢“环球旅行”游戏,她对治疗师说:“等我好了,我还要出去旅行。”治疗师会和忻女士一起查看康复进度,追踪她在屏幕上的表现,为她带来康复信心。

除了肢体功能恢复,忻女士的吞咽功能、呼吸肌力和咳嗽反射也在全面恢复。康复团队采用生物反馈吞咽治疗仪重塑咽喉感知,用膈肌起搏技术激活呼吸肌群,并配合VR视觉训练增强咳痰能力。

如今的忻女士已经能够双手自主进食、操作电动轮椅,上肢也能完成扣纽扣等精细动作。重症康复科刘鸿翔主任感慨地说:“智能设备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延伸医患温度的纽带。”忻阿姨的故事,正是智能科技与康复团队携手创造的奇迹,展现了科技赋能康复的巨大潜力。

 

受访者供图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