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4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文艺副刊
2025年04月04日

隐于陋室的“万国银行”

潘 真

 

余榴梁的家,在虹口一幢老式高层公寓里,空间逼仄、设施陈旧。然而,一进门,谁都会被镇住——小客厅的两面墙,是满满当当陈列钱币的橱柜;第三面墙上,朱卓鹏题词“方圆乾坤四时佳气恒天地,一室之中观古今”,告诉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里的“万国银行”,藏了多少世界各国的古今钱币?“近7万种!”耄耋之年的余榴梁中气十足,“质量以传统标准论,真品的概念。”此话怎讲?他说起钱币市场中很红的“母钱”“样币”,“那些都是造币工具啊,不得流出的,怎么能卖上百万?中国历代对造币严格管理,在古代流出是要杀头的!”朱元璋就严格规定,1000枚钱为“一贯”、六斤四两重,凡不按规定铸钱的,格杀勿论。后人将不按规定铸钱比喻为“六斤四两保不牢”,即人头不保。

余榴梁的钱币收藏,始于20世纪50年代。从江南造船厂技校毕业,他留校当了老师。上铸造专业课时,为让学生从中国古代钱币中了解铸造工艺的历史,他从家里找出小时候外婆给他玩的古钱币,充当教具,进行铸造实验。家里的古钱币不够用了,他就到废品回收站去收购,由此走上钱币收藏之路。

不过,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收藏,余榴梁自言“一直在瞎收”,直到遇见“师傅马定祥”。那是1982年,复刊不久的《新民晚报》刊登了他在江南厂办钱币收藏展的报道,恰巧让钱币收藏大家马定祥读到。老马写信给小余,大意:目前,钱币收藏青黄不接,老的走了,年轻的没人研究;邀请年轻泉友去家里,“想和你进行一番交流”云云。又惊又喜的小余,寻到老马家,一老一少就此频繁往来,“他送书给我,指明方向,我才开始正规收藏,写文章、著书、编书……”

一件一件从橱柜里拿出藏品,余榴梁开讲——

中国古代民俗钱币花钱,是坊间老百姓做的纪念币,中国工匠的水平、中国民俗代代传承了千年,直到清朝、民国。清后期,经济滑坡,物价飞涨,造币厂吸取社会花钱经验发扬光大,发行铜质纪念章(俗称“大铜章”)、纪念票。“镂空双凤花钱”是武则天设计的,上有两个凤(传统是两条龙)。“花钱内容丰富、品种多,好玩,可收藏、可佩戴。”他收了近2000个品种,1992年还出过一本《中国花钱》(上海古籍出版社),在第六届全国书展上获评“十佳畅销书”第六名。

清光绪年间的钱庄票,是当年上海162家钱庄发行的地方支票,高票面回收后,画圈、报废,全部销毁,不可能流散出去的。而他手上这张1000文却是唯一存世的钱庄票实物孤品,还是唯一印有地方地图(上海租界地图)的纸币。藏品有著录就显珍贵,而被《上海滩货币》《上海钱庄票图史》《上海货币史》《上海古代地图》《中国钱庄票》五本权威工具书收入实在罕见。所以,上海历史博物馆办“上海货币展览”要问他借展;上海档案馆办“中国百年金融史大展”独缺钱庄票,问他借展一年。为什么上海管理那么严,这张钱庄票竟流出来了呢?南市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帮藏家解开了这个谜:半淞园路小学(原址名万寿宫)大修,发掘的石头标界证明,开在此地的钱庄被大火吞没,标有“万寿宫”地址的支票就无处兑现了。“1986年,我在地摊一堆旧纸币中发现这张无人问津的奇特纸币,3元收入囊中,现在有人出50万我也不卖!”随着研究新发现,收藏的快乐呈几何级上升。

余榴梁的钱币收藏分很多专题,其中“殖民地货币”是个大专题。他收了不少英、美、法在中国印的钞票。英国人在中国发行的一张纸钞值5个大洋,开面大、易磨损,流通2000次就要收回(一般是流通5000次收回);纸币上有行长、副行长、襄理等手工签名,很吸引收藏。外国人在殖民地发行了成千上万的货币,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都有,各品种他都收了。

另有“解放区纸币”专题。解放区经济困难,原料须从白区买,而白区控制纸张、颜料和运输,所以,同样品种、面值的纸币,颜色、纸张厚薄都不同。2022年北京大展,他拿出了解放区各阶段、各银行发行的形形色色的纸币。当时华中、东北银行发行的纸币上,已有毛泽东头像。

还有一个重点,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货币。有贸易就得用货币,相关文献证明,从汉武帝到乾隆帝都曾为世界贸易造币。国家钱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域钱币“和田马钱”,他手里都有,品相还比博物馆的好。世界知识出版社即将出版的《世界钱币上的中国印迹》(中英文对照)里,几十张外国钞票上印着中国援建的建筑,泉友杜晓建帮忙从外交部档案馆查到相关项目分别是由中国哪里投资建设的。“这个主题,讲的就是我们为世界做了什么、世界对我们什么印象,太有意义了!”尽管当初买入时价格不菲,还得另加关税……

这么多故事,可以拍电影了吧?他还真有藏品,被演绎成了电影《古钱风波》,就是那枚辗转由新加坡钱币学会会长陈光扬收藏的“圣宋通宝”孤品。

余榴梁的收藏理念,是“收藏、交流、研究,为社会服务”11个字。他已出了20本书,在全国办了88场展览。长期的展览,在南浔已办了8年,他捐赠过全套230个国家的货币;在家乡乌镇办了20年的余榴梁钱币馆,正在扩建中;他捐赠给上海旅游职校“一带一路”156个国家的钱币,学校专门开辟了钱币馆,专题展出。

“收藏不发挥作用,藏家不过是仓库保管员。”余榴梁说,他一直在发掘中国钱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这些藏品今后的归宿只有国家。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