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确良”年代
日月光
过去有个习俗,小孩过年都要穿新衣新鞋。临近年夜脚,记忆中隔壁田大妈最辛苦,家里八个子女,扎鞋底、缝鞋帮、做裁缝,针针线线,婆不在了,只有她一个人做。她连早晨排队买肉都要从腰里拔出鞋底扎上几行。她还自嘲,有了电灯,比以前煤油灯好多了。
田大妈的辛苦还不在这里,在于那时候需要凭布票买布,家里缺布的苦恼,也只有她一个人在承担。那年,小姑娘阿四一定要跟着田大妈到布店,吵着要买自己选中的花布,吵着要有新花布衣服。田大妈翻看了好久,还是没买,小姑娘一路哭着回来,父亲问母亲何故,母亲说,她不懂事,那匹布是窄幅,如果是宽门面,布票又打折,也就横一记了。我也知道欠她的,老是穿阿大阿二改的,绒衫又是拆了纱手套织的,只有明年再看了。
正当母亲们担忧无法这样一直“大改小”时,转机来了。上世纪70年代,“的确良”布出现在我国了。“的确良”挺括不皱、色彩鲜艳、轻薄耐穿,最大优点是不用布票,顿时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最早从南方香港传入,广东人称“的确靓”,上海人也就叫“的确凉”,后统一叫“的确良”了。
“的确良”的出现缓解了棉布紧缺的难题,让无数个田大妈可以长长地舒了口气。人们从着眼实用开始在乎时髦了,衣服开始有了成衣衬衫、定型裤子,人们开始追求时尚了,颜色也不再单调得只有黑和蓝了。晚上荡马路的,好多男子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姑娘们穿着大红色的裙子,脚穿半透明的“百灵”拖鞋,显得很时尚。
但是,“的确良”布有两个致命缺陷,一是不透气,二是不吸水。人们只要劳动、走路一出汗,布就会粘在皮肤上,白色的布会变成半透明的了,肤色尽露。田大妈大女儿插队落户去了,穿着“的确良”短袖去开社员大会,闷热的汗水把衣服和后背粘在一起,像穿着透明衣服,妇女队长赶忙让她躲到角落头去。慢慢地,“的确良”布被各种特性的聚酯纤维替代了。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它在国计民生中的巨大功绩,是值得人们深深记忆的。
我对“的确良”有着天然的喜欢,它的缺陷对我来说都无所谓,我还发现它一个优点:便于清洗。当市场上“的确良”已被其他化纤淘汰时,我还保留着最初的一件白色“的确良”用作纪念。
后来,我从知青变成了老师到大学师资培训,进的是化学系。有机化学是重要学习内容,怎么从石油高分子链分解到可以提炼的实用的油制品和化工产品,我学得特别认真。“的确良”的分子式和结构式我至今还记得。
几十年过去了,都以为“的确良”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了,那天,我在查一种薄膜和多种饮料器具的分子式时,竟发现它们与“的确良”是同一个分子式: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脂,哈哈,那“的确良”换了个模样还时刻与我们同在。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