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7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民生新闻
2025年07月11日

下蛙养稻好时节 一田多收增益足

本报讯(记者 沈思韵 摄报 实习生 薛孟岳)田垄间,一只只黑斑蛙活蹦乱跳,争相抢食,一旁的水稻则绿油油连成一片,长势喜人。盛夏时节,水稻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松江区叶榭镇的井霆农业专业合作社迎来了下蛙养稻的好时节,让一块稻田实现多重收益。

7月9日上午,走进合作社内的稻蛙养殖基地,只见稻田被丝网分割成数个规整方块,成群的黑斑蛙或潜游于水中,或跳跃于田埂之上。绿意葱茏的秧苗间,蛙鸣声此起彼伏。稻蛙池边,合作社负责人储技锋一边行走于田垄播撒饲料,一边仔细察看秧苗、蛙苗生长情况。

储技锋介绍,当下正值水稻生长关键阶段,同时也是投放蛙苗的适宜时期。目前,合作社内共有200余亩水稻田,其中7亩作为“稻蛙共生”的养殖试验田。田地间平均每亩投放蛙苗250公斤,预计亩产黑斑蛙超过1250公斤。黑斑蛙以稻田害虫为食,其排泄物又可化作天然肥料滋养稻田。依托这种自然互利的共生关系,水稻病虫害大幅减少,全程无须播撒化肥农药,可降低生产成本,优化稻谷品质,同时帮助农户实现增收。相较传统种植,每亩地的综合收益可增长10余倍。

“传统稻田亩产收益在2000元左右,而稻蛙田能够达到每亩2万至2.5万元的收益。”储技锋说,“种出来的有机稻蛙米亩产可达500到600斤,米粒饱满,口感更加柔软清香。此外,还可以同步销售生态黑斑蛙,通过‘一田多收’将农田综合效益最大化。”

良好的农田基础设施是稻蛙共生模式的根基。储技锋介绍,养蛙稻田对水源和排灌条件要求严苛。因基地毗邻水源,储技锋带领农户改造田块布局,形成水流通道,确保田内24小时水体持续流动。另外,基地养殖区域铺设尼龙密网,防止鸟类等天敌捕食,直立肥壮的秧苗则成为了黑斑蛙天然的荫蔽栖息场所。

伴随“稻蛙共生”模式落地生根,目前,合作社已开放部分稻蛙试验田,为市民游客提供青蛙垂钓等娱乐体验项目。同时结合叶榭镇区域农旅资源,与周边云间卉谷、乡村咖啡馆等联动,形成特色旅游线路,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