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退役军人的“精神家园”
——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茸军之家”开展双拥文化项目纪事
退役老兵参加建军节慰问活动。 受访者供图
退役老兵参加国画班 记者 沈思韵 摄
□ 记者 沈思韵
笔锋顿挫描绘山石神韵,刚柔笔意书写英雄风骨,茶香袅袅施展六道茶艺……参与培训还不到一个月,退役军人徐明权已经“解锁”多项新技能。和徐明权一样,在位于松江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的“茸军之家”,越来越多的退役军人正借助一系列双拥文化项目,拓宽成长路径,探寻多元自我价值。
丰富多元 素养培训提升自我价值
“在部队,要求的是专注与精准。没想到这个准则,在书法与国画中也同样重要。”徐明权所在的国画班,是“茸军之家”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在带教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徐明权寥寥数笔,一幅方劲挺峭的《竹石图》便跃然宣纸上。“写意
画虽看似一挥而就,实则需要对笔墨浓淡、干湿变化有精准预判。”徐明权向记者介绍道。在他看来,学习国画不仅仅是掌握一门手艺,也是一种精神上的疗愈和专注力的训练。
“茸军乐学苑”素养培训项目为“茸军之家”旗下品牌项目之一。今年8月中旬,“茸军乐学苑”第二期素养培训班开班。根据退役军人、军人军属以及其他优抚对象实际需求,在往年基础上,项目优化教学内容,共计开设国画、书法、茶艺、非遗手作、智能手机应用、形象美学、美学收纳7门教学课程,报名学员达134人,涵盖亲子家庭、上班族、退休人员等不同年龄、职业群体。
从需要静心凝神的传统文化课程,到融合创意实践的美学管理和数字应用教学,聚焦“传统艺术传承、综合艺术体验、创意实践赋能”三大方向,丰富的课程设置既包含传统又不失新潮。“学员们既可以在一笔一画间感受心性沉淀,也可以用色彩搭配塑造个人魅力,或者学习智能AI等实用技能。”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基层指导科科长赵观慧介绍说,“我们的目的不仅是简单地让他们‘打发时间’,更希望为退役军人群体打造起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
公益反哺 志愿服务续写社会担当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书案前,退役军人潘安农挥毫洒墨,笔锋苍劲。除了参加书法培训课程,这位退役二十余载的老兵也是“茸军之家”旗下多个志愿服务团队的成员。
潘安农于1981年入伍,入伍当兵20年,是战友眼中响当当的“刻苦尖兵”。退役后,潘安农没让自己闲下来,发挥自身文艺特长,先后加入老兵艺术团、老兵红色宣讲团等志愿服务团队。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潘安农创作的数幅崇军题材书法作品在多个市级、区级专题展览中展出。与此同时,他的身影也频繁出现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通过讲述亲身经历的军旅故事,让抗战精神成为有温度的记忆传承。“退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守护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情怀一直都在。”潘安农说,“这让我感觉,自己依然是一个有价值的‘兵’。”
赵观慧表示,退役军人在回归社会后,往往需要重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重新找到奋斗目标。作为松江区退役军人服务体系深化“退役军人之家”和“精神家园”建设的创新举措,“茸军之家”不仅是学习技能的平台,也是能让退役军人找回荣誉感,获得归属感的“温馨港湾”。
“一方面,我们积极开设相关课程,助力退役军人提升技能。另一方面,我们鼓励学员投身志愿服务,回应社会所需。”赵观慧说,通过构建起“技能培训、素养提升、公益服务”的良性循环模式,“茸军之家”正在迸发出更大的社会能量。
目前,“茸军之家”已组建老兵朗诵团、老兵讲故事宣讲团、老兵合唱团、韶华女兵等6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各队伍深入社区、军营、企事业单位,开展红色主题宣讲、红诗朗诵、技能培训、特色双拥文化作品创作和展演等活动,持续传播红色文化火种,续写“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责任担当。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