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面古铜镜
何伟康
那年阅读了《贞观政要》之后,我竟迷上了古铜镜,只要出差在外,总会到古玩市场转转,尽管看多买少,仔细观察,不耻下问总会有收获的。
我的这面铜镜是20多年前去重庆市接收移民工作时,到云阳古县城所买。通常铜镜以圆形居多,寓满月盈盈、光华毕现之意。当年见此方镜,瞬间结缘,打量着这面绿锈斑驳、品相极佳、工艺精湛的铜镜,就不忍释手而收入囊中。
铜镜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鉴”为铜镜的雅称,最初指盛水的大盆,古人以水为镜,后来随青铜镜的普及,鉴成为镜子的代称。铜镜成形于商周,流行于战国,鼎盛于秦汉,繁荣于唐宋,式微于金元,直至明清随着西方玻璃镜的流入,铜镜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铜镜主要功能是照面修饰、祭祀神灵、驱邪避凶、刑事破案、爱情信物等。最初用于祭祀,后来逐渐成了贵族的专属用品。到了西汉末期,铜镜开始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铜镜不仅是映照人像的物理器具,更是一种文化艺术品的标志。铜镜的背面往往雕刻着各种精美的纹饰和铭文,这些装饰不仅展示了当时工匠高超的智慧和技艺,还反映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趋势和文化特色。我的这面四山铜镜17厘米见方,厚0.5厘米,经过岁月的侵蚀,包浆浑厚。背面外有一周方形凹面带,为便于悬挂中间铸有三弦钮,下有分层钮座,四个“山”字重叠铸制,四周装饰贴角线和布满乳丁海水纹,底纹繁缛有序。镜体外形方严规整,雕刻的纹饰自然流畅,点缀的颗颗乳丁底纹凸现并烘托了层次丰富的“山”形纹。整体构图形态与风格充分展现雅致、奇谲、神秘的楚文化特点。四“山”纹分别向左倾斜呈V形,体现出“天地有山”,“山”字在古代比喻着巍峨山岳,稳固威严,有崇拜山神之意。四山纹饰介于天地的钮框与镜缘之间,有支撑天地的寓意,更能体现青铜艺术的延续性及生命力,给人以轻巧、典雅之感,不愧为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中的瑰宝。
提起铜镜不得不说唐太宗李世民那至理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铜镜从“正衣冠”衍生出了“正人,正品德”的思想,将铜镜赋予了精神内涵,升华为自省修身的象征。联系自己将垂垂老矣,在自我认知、生活态度、处世智慧上值得反思,善于洞察自己,与时俱进。通过借鉴历史、他人和自己的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学会做减法,化繁为简,那些曾经觉得非追不可的事物,原来都是浮云;一定要想得开、放得下,珍惜自己,开心过好每一天,才能维持生命的长度。
行文至此,我想借用唐代诗人李益的“明镜出匣时,明如云间月。一别青春鉴,回光照华发”诗句为结束语。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