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沪剧与松江
(三十)
周 平
永丰沪剧团队沪剧《雷雨》群像
永丰沪剧团队沪剧《罗汉钱》群像
吴月萍和永丰沪剧团队(下)
一心要与沪剧为伴的吴月萍,在此后十多年枯燥的文印室工作中,大形势及小环境让她不得已将沪剧“沦”为了业余爱好,但她没有放弃。10年间,她从未间断过参加各类沪剧表演、大赛,“功力”从未荒废。不仅如此,吴月萍还结交了越来越多和她一样痴迷沪剧的“同道中人”,这让她萌生了组建一支业余沪剧队的想法。
2002年,吴月萍吹响了重组当年仓桥乡文艺小分队的“集结号”。响应者中包括了吴月萍的哥哥吴玉龙和当年《三朵花闹婚》的“两户半”人家中的王桂英、王桂珍,以及王瑞华、张美华等。在长达四五年的“筹备期”里,吴月萍一边带着已加入的队员开始了每周的固定排练,一边继续“招兵买马”,队伍逐步增加到二三十人,这当中,有很多“好苗子”,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了沪剧队的“台柱子”,2007年,永丰沪剧沙龙团队正式成立了。
很快,又是四五年过去了,永丰团队每年都要排练一两台节目在街道内外演出数十场,积累了相当的演出经验,在观众中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同时也有了更高期盼。此时,吴月萍他们很想通过排演一台经典戏,来更好地提高团队的艺术水平。
一次,趁沪剧名家马莉莉来永丰讲课时,吴月萍向她表达了想要排演整出《雷雨》的想法。马莉莉十分惊讶,提醒她,《雷雨》这出经典剧目,对演员的唱功和表演技巧要求相当高,连区一级的文艺团队和一般民营剧团都不敢轻易尝试。吴月萍表示,正因为排练高难度的剧目,对爱好者个人表演功底,对沙龙整体水平的升级都大有益处,所以,团队全体成员都想啃一啃这块“硬骨头”。
于是,在半年多的时间中,团队相关成员几乎每天晚上和周末都坚持排练,导演雷磊对演员们排练的一言一语、一招一式,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时不时地亲自示范,直到演员从内心真正体会到这样唱演、神情表现的必须,使得排演效果有了很大的提升。
首演那天,下午1时才开始的演出,有居民上午8时就来“占座”,更有居民专程从小昆山等地赶来,到演出开始前,原本只能容纳200余人的礼堂内已经挤了三四百人;没有座位,有的居民就自带板凳,有的甚至站着坚持看完演出。演员们的唱演也不负众望,无论是吴月萍的繁漪、吴银芳的周萍、周伟康的周朴园、储丽萍的四凤,还是王桂英的鲁妈、吴玉龙的鲁贵、张文华的鲁大海、沈忠的周冲,都是这么到位,个个栩栩如生,让居民们大呼过瘾。
亲临现场观看的马莉莉在观后评点:说心里话,永丰团队近三个小时的《雷雨》,真不亚于区县剧团和民营剧团,水平很高!一个街道沙龙能排出如此高质量的大戏,太不容易了,要知道这不是其他戏,是经典《雷雨》!
两年后,永丰沪剧沙龙队又邀请上海沪剧院青年团团长洪立勇来帮助排演了沪剧经典《罗汉钱》全场。他们在舞美方面继承了传统戏曲的精炼美、虚拟美的优点,决不靠豪华来夺眼球。不仅吴月萍等一批主要演员,尽情发挥唱、演之长,就连那些非主要角色,比如出场总共才几分钟的张美华,也把一个几乎是排不上号的角色——王老太,让观众们看后牢牢地印在了脑海中。
沪剧名家马莉莉对演出再次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永丰沪剧沙龙队《罗汉钱》那接地气的特有的泥土气息,与该剧十分吻合。她还希望沙龙队继续排演《芦荡火种》,“这样,丁老师的三出代表作你们就都有了!”
2016年11月,永丰沪剧沙龙队不负马莉莉希望,圆了沪剧经典“三级跳”的梦想,如期推出丁是娥老师另一出经典代表作《芦荡火种》,成为区内唯一一支用五六年时间接连把这三台大戏高质量搬上舞台的团队。
随着团队的名声远扬,越来越多的区外机构也发出邀请,请永丰沪剧团队前去交流演出。2017年9月,他们首次应邀去太仓,演出了《罗汉钱》《芦荡火种》,第二年,再次应邀去演出了《雷雨》等,在太仓掀起了“永丰沪剧风”。
说来永丰(仓城)与沪剧(滩簧)似乎向来有着一种血一般浓的渊源:一曲《卖红菱》唱得“水云亭”尽人皆知,许多的松江沪剧知名前辈,如谢永泉、王中玉、文牧、沈惠中等,也都与仓城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真诚期望永丰沪剧人,能在发扬光大沪剧的重任中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