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志新和明铁工厂
项志新
明锠铁工厂
明锠铁工厂 吴四一 摄
□记者 陈佳欣 整理
明锠铁工厂是松江历史上第一家机械厂,其创始人项志新既善经营,又肯钻研技术,是值得在松江工业发展史上大书一笔的人物。1934年松江明锠铁工厂在缸甏行开业,仅有学徒3人,生意一度无人问津,项志新转变思路,因地制宜,利用报废的汽车引擎改装成柴油机,一举获得成功。后来他又研制柴油机“以炭代油”的木炭炉,使得明锠蜚声江浙。
小学徒赚得第一桶金
项志新(1908~1985),祖籍江苏常熟,出身贫穷,只有小学文化程度,15岁高小毕业后,就到上海南市明锠机器制造厂当学徒。每天干活十二个小时以上,他感到实在吃不消,曾想不干回家,但想到离家时父亲告诫的话:“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再想想,回家也是吃苦受穷,就坚持了下来。
项志新学艺勤奋,随着师傅王莲清跟班做学徒,手脚勤快,车、钳、刨、锻等样样工种都学;嘴也勤快,不懂就问。待到满师时,他对于机械加工的各种技术都无不精通,得到师傅们的喜爱和信任。满师后,让他负责管理车间的生产技术。不久,又派他到浙江金华、丽水、松阳等地,为当地的电厂安装新购进的柴油机。这段时间,项志新的工资较高,每月五十余元(合六七石米,当时松江的普通职工每月工资仅合二三石米)。加上他生活节俭,在浙江工作了3年,有了一定的积蓄。
有次项志新回上海探望师傅王莲清。王对他说:“我们到松江去合办一家厂好不好?现在你工资虽已高达五十多元,但毕竟有限。要是开厂,运气好的话,就可以发财致富。”以前项志新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开厂,现在有师傅做搭档,相当兴奋,满口答应。1934年10月,项志新和王莲清到松江,在缸甏行借到一处七十平方米左右的厂房,项志新拿出现金500元,王莲清投入两台旧机床和一台旧钻床,开设了松江第一家机械厂——明锠铁工厂。明锠开业后,由项志新任经理,统揽全厂的所有业务,王仍回上海,掌管上海的工厂。
旧车引擎“变身”柴油机
工厂初创时,雇徒工3人,业务以修理碾米机为主。原以为松江米粮业发达,松江镇和周围农村地区有碾米厂20多家,业务来源不成问题,但因明锠是家新厂,在松江还没有名气,绝大部分米厂有故障还是到上海去修配。二三个月下来,业务清淡,营业收入不够开支,别说盈利,每月还要贴老本。
项志新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既然此路不通,就要改变经营方针。他分析当时松江的交通情况,尽管松江到上海已通汽车,但每天只有三四班,城乡交通运输仍以水路为主,客流和货物装运汽油船有三四十条之多,如用旧汽车报废的机器改装成柴油机,成本低,一定会受到欢迎。项志新说干就干,他一面向汽油船司机请教有关知识经验,一面自己试制,很快就掌握了技术。改装后的柴油机,耗油省,速度快,开机便,价钱便宜,一下子打开了销路,顾客订货络绎不绝,明锠铁工厂开始走出困境,业务蒸蒸日上。厂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学徒工增加到20多名。项志新看到改装柴油机有前途,又到上海购进一批废汽车引擎,将它们改装成船用柴油机,业务更加兴盛,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学徒工已增加到40余人,资金设备已有8000多元,比初创时增长了10多倍。
抗日战争爆发后,松江的企业为逃难,纷纷转移设备,但明锠铁工厂的大机器无法转移,只能将一些小机器、小工具转移到青浦练塘镇暂避。大部分工人四散逃难,跟随工厂到练塘的只有10来个人。此时到水乡避难的人越来越多,小贩们用船装大米到上海,运回五洋杂货,跑贩运线的有十多条汽油船。项志新就在练塘临时复业,修配各种机器。尽管营业不错,但经日伪苛捐杂税层层盘剥,收入仅够维持日常生活。
1938年,松江各行各业渐次恢复营业,项志新也回到松江,厂房设备及原材料等幸好没有完全被毁。不久,明锠铁工厂重新开张,逃难四散的工人学徒也陆续回到厂里。松江原来还有两家机械小厂,抗日战争爆发后,损失惨重,无法再经营,就将部分设备卖给了明锠。这样,松江的机械工厂就只有明锠铁工厂独家经营了。
“以炭代油”再出新招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汽油、柴油来源断绝,各米厂所需燃油先后断档,无法生产。项志新见此情况,想到德国因缺乏燃油,曾试制成功燃烧木炭的汽车,我们为什么也不试一试?当时,他还听说常州有个德国留学生柯某,有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就到常州找到了柯某。柯某很诚恳地对项说:“我经济条件很好,但没有实践经验,开厂不行,我给你一份图纸,还是你回去试试吧。”项志新拿了柯某给的图纸,回到松江后,日夜试制,没过几天,第一台木炭炉终于试制成功。项志新将它装在自己的厂里作动力使用,也给客户当宣传样品,开米厂的老板来参观后,都感到效果不错,明锠陆续收到订货单。木炭炉推向社会后,客户普遍反映效果很好,机器运转正常,发动简便,马力不减,而且燃料成本比燃油降低了三分之二。很快,许多油米加工厂和汽油船主争相前来订货,业务一下子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随着业务量的扩大,工厂规模也同时扩大,车间不够用,就购地新造厂房,添置新设备,工人增加到七八十人。为了提高产量,工人们每天都要工作12小时。尽管如此,生产还是跟不上社会的需求,经常完不成订单任务。项志新就逐步提高木炭炉的价格,最终价格比开始时上涨了50%,还采取必须现金交易等方法,保证资金及时流转。当时生产的木炭炉有4种规格,每台售价从50石至100石大米不等,但成本不到一半。从194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为止,4年多时间内,明锠铁工厂共销往江浙两省木炭炉400多台,获益颇丰。其间,许多客户写来了感谢信,信中大多反映汽油机改装为木炭炉后,行车平稳正常,性能良好等内容。项志新将这些感谢信装上镜框,挂在会客室墙上,作为广告,吸引了更多的客户。
轻便小车助推松江消防事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汽油恢复供应,各米厂等加工厂恢复使用汽油机,木炭炉业务中止,明锠铁工厂的业务转为以修配各种机器为主。修配业务有限,为维持工厂运转,保证全厂84个工人的生活,项志新决定拓展新的业务,购买、改造了13艘出租汽油船,从事社会营运,安排部分机修工人担任汽油船司机。
解放后,按有关规定,停止出租汽油船业务。明锠铁工厂将13艘汽油船出售,所得资金购买原料,开始试制大型四轮、三轮机动消防车和拖、抬两用轻型消防车。起初营业一般,后来国家要求加强防火,各地急需消防设备,业务量有所增加。为了扩大销路,项志新采用在《解放日报》等报刊上刊登广告,向各地寄发样本说明书,降低售价等措施。明锠的消防车销路日见增加,收到的订货单和前来采购的单位来自福建、江西、江苏、浙江、湖南等省,明锠的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项志新则先后担任了松江救火会副会长、会长,在松江消防工作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早在1942年,明锠铁工厂便自筹经费,成立“明锠义务救火会”。将一辆三轮小汽车改装成轻便消防车,可乘坐消防员七至九人。消防员都是本厂的技术工人。车上安置自制的手抬泵。这批轻便消防车车身小巧,便于在松江城内的小街小巷行驶,出救迅速,灭火效果很好。1944年,明锠义务救火会又添置了1辆由吉普车改装的消防车。
培养松江第一代机械人才
1956年,松江明锠铁工厂实行公私合营,当时有厂房400平方米,机床等设备17台。后由国家投资扩建厂房,增添设备。1958年,城区红旗铁业社并入。恰逢全国大跃进,各公社一窝蜂地开办农机厂等工厂,要求明锠铁工厂支援机械设备。要生产机械设备,就需投入,当时江苏省提出“各厂要自力更生,手心不准向上”。明锠铁工厂的全体工人坚持土法上马,苦干实干,在两年时间里,生产制造了八尺机床和钻床420台,大部分售给松江县内的4个镇和17个公社。同时,为实现松江农田排灌机械化,生产了大小水泵200多台。为解决各公社缺乏机械人才,帮助培训了来自全县各公社的艺徒200多人,为全县农村发展农机事业打下了物质和技术基础。1960年起,以生产50厘米横臂钻床为主,年产200台,兼营农机配件等,形成从铸铁、锻工到金切、热处理、电焊、油漆等工艺较全的工厂。1964年,上海农业机具厂迁到松江,与松江明锠铁工厂合并,工人增加到500多人,厂名定为上海农业机具厂。主要制造配套丰收35型拖拉机的旋耕机和拖斗。1981年,上海农业机具厂改为上海缝纫机四厂分厂,转产三线包缝纫机。
项志新治厂严厉,上班时间不准工人随便谈笑。发现学徒稍有马虎偷懒,就严厉训斥,甚至加以体罚。他本人数十年如一日,亲自操作,工作时一丝不苟,言传身教,技艺精熟。机器如有故障,一听声音,就知道毛病出在哪里,并能立刻排除。历年带出学徒200余人,后来均成为高级技工、技术员或工程师,为松江培养出第一代机械人才。
1956年公私合营后,项志新先后担任明锠铁工厂副厂长、厂长。是松江县第一、二、三、四、五、七届人大代表,县人委委员。松江县第五届政协常委、副主席,第六届政协常委。“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不公正待遇,被遣送到新桥公社劳动。他仍以一技之长,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出力,有时深夜外出为生产队抢修农机具,还协助新华大队办起了农机厂,并培训机修人员40多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策得到落实。退休后,他不愿享清福,为解决大批回城下乡知青的就业问题,帮助创办缝纫社、知青商店,协助麻纺厂安装机器。
项志新于1985年病故。
本文参考欧粤提供材料照片由松江区档案馆提供
◆本版由松江报社、区史志办合办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