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08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茸城旧闻
2020年08月19日

松江棉纺织业的兴衰

  宋代,棉花栽培从岭南逐渐传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明代正德《松江府志》记:“木棉本出闽广,可为布,宋时乡人始传其种于乌泥泾镇,今沿海高乡多植之。”松江的气候、土壤等适合棉花生长,棉花种植迅速推广普及。

  当时棉纺织技术落后,棉花去籽要用手剥,又没有弹松棉花的工具,从棉花纺成棉布费时费力,而且纺成的棉布也很稀松、粗糙。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剥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工甚艰。”元初“有一妪,名道婆者,自崖州来”,向人们传授“做造捍弹纺织之具”。元朝初年,松江府乌泥泾有位叫黄道婆的妇女,从海南岛回到了故乡。关于她的身世有多种说法,有人说她因家贫,从小当童养媳,受尽了苦,就偷偷逃跑出去,一直逃到了海南岛。也有人说,当年沿海海盗猖獗,她不幸在家中被海盗掳掠到海南岛。我们且不去争论哪一种说法更有依据,反正黄道婆在海南岛向黎族姐妹学会了一整套纺织技术,并在若干年以后,把海南岛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回了家乡。

  她回到松江后,就热心地向当地的老百姓传授如何制作纺织工具,使各道工序都有了新的工具,代替了以前的手工。同时,她也教人们如何纺纱织布,使生产过程较为完善、效率大为提高。

  松江府的棉纺织业很快就摆脱了落后的方法,有了先进的技术。松江棉布由原来的粗糙、单一、稀松变得精致、牢固、美观。此外,她还带来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技法,使织成的被褥带上“折枝、团凤、棋局等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传,竞相制造,转货他郡”。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赞道:“布自黄婆首教之,先棉奉祀礼不宜。枕衾新机织,巧样团花与折枝。”在黄道婆的悉心传授下,松江布成为质地优良、远近闻名的畅销品,从事棉纺织业的人口激增。松江府新兴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道婆为松江府的棉纺织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崇敬她,怀念她,数百年来,人们一直用各种方法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如今在上海植物园里还保存有纪念黄道婆的祠堂。

  明代中叶,松江府植棉业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土地大半都种植棉花。同时,棉纺织生产也成为松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几乎家家都投入到了纺织生产中。其时“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明正德《松江府志》:“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松江人夜以继日地从事棉纺织业,许多家庭是白天抱着纺好的纱或织好的棉布到街头去出售,再买回棉花或棉纱,晚上在家挑灯开夜工纺纱或织布。《茸城竹枝词》赞道:“关山东去复山西,棉布松江尺阔齐。似比蚕桑衣被广,空梭停织唱头鸡。”在织布的大军中,除了妇女,还有男子参与,《谷水旧闻》中记道:“明朝万历年间,住在华亭县十五保的陈守贞,人称孝子,他‘孑身事母,手自纺织,所织布独精洁’。”远近闻名,称为“陈孝子布”。有些达官贵人的夫人,在家庭遭变故后,也能织布,以此养家。如曾任侍郎衔总督两广的沈犹龙在松江抗清起义失败后,他的“封二品”、坐过八抬大轿的夫人,其时也“以纺织为业,自持于市卖之”。由此可见纺织技术的普及程度。

  正由于不断地普及推广,松江棉纺织业日益兴盛,产量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松江棉布在全国声名鹊起。叶梦珠《阅世编》记载:“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织成布,衣被天下。”《松江府志》载:“松江人‘俗务纺织,他技不多’,所织的精线绫、三梭布、绫纱方巾、剪绒毯‘皆天下第一’,‘吾乡所出皆切实用,如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

  明代,松江府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外地商人纷纷到松江来收布,布商挟重资而来,白银动以数万两,多则数十万两。以致明代的小说,如《金瓶梅》等,都有到松江贩卖棉布的情节,松江棉布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松江棉布比较著名的有四种:三梭布,出自松江车墩一带,幅阔三尺余,特点是光洁细密。其中府城东门外离车墩不远的双庙桥有个叫丁娘子的,弹棉花极纯熟,花皆飞起,用以织布,尤为精软,因而人称“飞花布”,又称“丁娘子布”。三梭布是明代松江每年都要进贡朝廷的贡品,皇帝用它来制作内衣。朱彝尊诗:“丁娘子,尔何人,织成细布光如银。舍人笥中刚一匹,赠我为衣御冬日。念君恋恋情莫逾,重之不异貂。携归量幅二尺阔,未数星纨与荃葛。晒却深如飞瀑悬,看来只讶神云话。为想鸣梭傍碧窗,掺掺女手更无双……”

  番布,出自乌泥泾,为黄道婆所传授,质优价昂。明朝成化年间,常常以此为礼物送给朝廷高官及接近皇帝的大臣,而且布织得越来越精美,甚至织出龙凤、斗牛、麒麟等图案。

  兼丝布,以麻丝或黄草丝与棉纱混合织成,多以麻为经,以棉为纬,适宜于染色,织成的布兼有麻丝的挺括与棉纱的柔软。

  药斑布,又称“浇花布”,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蓝花印布。初出于青浦重固一带,明代起松江城中多有流行。

  棉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与纺织业相关的产业。明代万历年间,松江城内出现专业的鞋店、袜店。以前,松江没有鞋店,均为自制。“万历以来,始有男人制鞋,后渐轻俏精美,遂广设诸肆于治东”。“此后宜兴业履者,率以五六人为群,列肆郡中,几百余家。”

  以前,没有供夏天穿的薄袜,即使是大热天也只能穿很厚的毡袜。随着各式精细棉布纷纷问世,万历年间起,用尤墩布做的“极轻美”的暑袜开始流行,很快就“名重一时”,“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范濂《云间据目抄》)。松江城中至今有袜子弄的地名,就是因此而得名。

  松江棉纺织业的发展,使松江经济进入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松江成为当时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地,“苏松赋税半天下”,苏州、松江两府的田赋位居全国榜首,其上缴中央的钱粮总额超过了浙江全省。当时松江的面积是苏州的十分之三,而赋税额却是苏州的一半,因此,在明代,松江的赋税额为全国最高。一方面说明松江负担之重,另一方面也说明松江的富裕。

  松江的棉纺织业到清代开始衰退,康熙时,棉布加工集散中心逐渐向苏州转移。叶梦珠在《阅世编》中说:“明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计,少亦以万计’,而到了清朝,‘标客巨商罕至,近来多者所挟不过万金,少者或二三千金,利亦微矣。”鸦片战争后,外国向中国市场大量输入机制棉纱棉布,国内棉纺织业受到致命打击,松江府首当其冲。“洋布盛行,价当梭布而宽则三倍”,“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包世臣《齐民四术》)。至此,松江棉纺织业趋向衰落。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